當年輕人愿意為一場音樂會跨越千里奔赴陌生城市,當一處文旅場所不再只單純提供“看風景”的需求,文旅消費的“流量密碼”也悄然發生變化。憑借龐大基數、強傳播力與消費活力,青年群體正以“情緒驅動、悅己優先”的新消費邏輯,成為文旅消費市場的主力軍。
從文化探訪到沉浸式文化體驗,再到“票根經濟”“留白式行程”等新形態,年輕人的文旅消費場景正朝著更具參與感、社交感、深度體驗感的方向加速延伸。
從Citywalk到Artwalk
青年消費更鐘情“悅己”
傍晚的太原晉陽里,三五成群的年輕人沿著汾河步道散步,微風拂過,河水蕩漾。
20歲的郭可欣停下腳步,舉著相機,鏡頭對準的不是著名的燈光幕墻,而是河邊的落日夕陽,“我更喜歡這里的生活氣息。”她覺得,類似的Citywalk場景在社交媒體上屢見不鮮,而自己更關注內心的愉悅。
這種慢節奏的探索正延伸到文化領域。山西的晉祠博物館,現在是很多年輕人的首選旅游目的地。10月下旬,20歲的大學生尹思睿與同學來此沉浸式體驗,她說:“和Citywalk不同,這里讓我節奏慢下來,特別是站在侍女像前,會覺得自己在和歷史對話。”數據顯示,全國博物館和美術館正成為青年旅行的“必選項”,2024年35歲以下觀眾比例超過六成。
從街頭到展廳,從Citywalk到Artwalk,青年消費的核心已從“打卡”轉向“悅己”,情緒價值成為文旅消費的關鍵因素。
大型文娛活動仍是年輕人情緒釋放的重要場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演唱會觀演人次同比上漲超過45%,其中青年群體是消費主力軍。
夜晚的山西體育中心,熒光棒和燈光匯成一片閃耀的海洋,萬人合唱聲久久回蕩。今年夏天劉若英演唱會期間,河南“00后”女孩周銘拖著行李箱剛到太原,就直奔場館入口,“能與偶像見上一面,這張門票就值了!”她舉著演唱會條幅,開心地笑了。
賽事和旅行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票根經濟”。今年4月,WTT(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常規挑戰賽太原站賽事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齊聚太原,不僅為頂級賽事加油助威,也順勢開啟了“看比賽、游城市、品美食”的一站式體驗。
賽事同期推出“賽事+旅游”聯動活動,觀眾憑比賽票根可在三日內免費乘坐公交地鐵,并享受晉祠博物館等景區門票優惠。憑借政策與賽事的雙重帶動,城市旅游熱度顯著提升,外地游客接待量有了大幅增長,酒店入住率也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夜間經濟的活躍度同樣明顯提升,賽場上的體育熱情與城市里的“煙火氣”相互交融、彼此烘托,格外熱鬧。
記者走訪了解到,“這屆年輕人”的消費邏輯正在改變。“演唱會特種兵”舍不得吃飯,也要為幾千元的門票買單;“丑娃”拉布布價格不菲,在全世界擁有眾多年輕擁躉;一些餐廳常常一座難求,青年群體愿意為喜歡的氛圍感排隊消費……從街頭到展廳,從演唱會到賽場,他們的消費重心從“實物占有”轉向“情緒占有”,更愿意為“悅己”花錢,并通過切身選擇推動文旅市場升級。
場景+社交+體驗
青年消費更喜歡“沉浸式”
沉浸式文旅的熱度持續升溫,從展館到夜市,從舞臺到街區,年輕人不再滿足于“看風景”,而是通過互動、分享和體驗讓旅行變得更有厚度與溫度。
在眾多青年人眼里,消費場所已轉為文化實驗場,可親身參與、動手實踐,全方位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太原鐘樓街夜市,“00后”游客梁梓軒和朋友正在店主的指導下,一筆一畫勾勒著糖畫,旁邊的年輕人看到后立馬加入,邊拍照邊加聯系方式,夜市就此變成一個天然的社交場。此刻,他們不僅是消費者,更是參與者、創造者,讓自己的每一次消費都成為獨特的體驗和持久的記憶。
在山西博物院數字展區,游客拿起手機一掃二維碼,西周晉侯鳥尊便在屏幕里舒展翅膀,商代鸮卣眨動著雙眼,古老的文物在科技的助力下變得更加鮮活。山西財經大學的希怡舉著手機一邊拍視頻,一邊在社交媒體呼喊朋友:“快來看,我和鳥尊互動啦!”這讓原本冰冷的文物展柜因虛擬影像和即時互動熱鬧起來,歷史文物成為社交話題,游覽變成了一種可以實時分享的社交體驗。
運城的永樂宮景區借助數字投影技術,讓元代壁畫在光影中“復活”。漫步其中,仿佛走進壁畫長卷,還能通過互動投影“點亮”壁畫細節,近距離感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年輕游客。隨著社交平臺的傳播,這些“可觸碰的歷史”成為新的熱門話題。
類似的場景正不斷出現在各類文化空間與景區,沉浸式旅游、光影展覽、夜游演藝等新場景熱氣升騰。在這些新興場景中,年輕人把消費場重構為“創意實驗室”,實現商業空間與個體創造力的深度共鳴。
社交平臺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趨勢。以“大學生打卡”“親身互動”為關鍵詞的帖子,討論度居高不下,“旅游搭子”話題的閱讀量更逐漸遞增。就連旅行的過程,也漸漸變成年輕人“找搭子、共體驗、曬朋友圈”的完整流程。
文旅消費結構重塑
市場如何“拿捏”年輕人的心
當“到此一游”不再是年輕人的選擇時,他們希望在一場旅行中,不僅能收獲照片和回憶,還能找到情緒共鳴、文化認同甚至新的朋友。對于文旅市場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不斷探索內容深度和參與方式,才能真正“拿捏”住這代年輕人的心。
不過,市場的快速擴張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部分旅游項目票價偏高、形式趨同,一些光影展以投影和燈光堆砌為主,缺乏文化內涵,難以支撐游客的二次消費。高昂的門票價格也讓不少學生群體望而卻步,難以匹配他們對情緒共鳴、文化認同的深層需求。
面對青年群體不斷更新的消費需求,政府、企業、景區甚至文創團隊都在思考,如何精準對接年輕人。
經營主體開始跟進,從旅行全流程切入,將年輕人的情緒消費轉化為具體產品。旅行社在行程設計上不斷貼合年輕人“慢體驗、深感受”的偏好。山西本土旅行社在設計產品時主打“留白式行程”,不壓縮時間、不堆砌景點,給游客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間,恰好擊中大學生與年輕上班族對“不趕場”旅行的期待。馬蜂窩等線上平臺同步推出“自駕游”“深度游”定制產品,支持年輕人按興趣拼接行程,還能通過社交分享找到“旅行搭子”。
住宿是旅行的重要環節,民宿老板們也敏銳捕捉到年輕人對“深度融入當地”的需求。大同的皓?乾樓管家體驗式民宿,沒有走單純的住宿路線,而是將傳統文化與自然意境融入空間,根據客人偏好定制專屬游玩路線和深度攻略,幫年輕人避開游客扎堆的打卡點,解鎖街角老鋪、山間村落等小眾體驗。山西陵川縣的錫崖溝民宿集聚區,成了慢時光的好去處,一到周末,這里多家民宿房間常被“搶空”,不少年輕人特意趕來,在這份山野的寧靜里卸下日常疲憊,體驗那種貼近自然、不慌不忙的生活感。
景區也在不斷升級體驗,滿足年輕人對參與感的追求。云岡石窟景區推出的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不僅讓游客與歷史產生了親密的聯系,更加深了他們對古老文化的理解。而對于喜歡戶外探險的年輕群體,呂梁的龐泉溝和太原的角子崖環線成了新的打卡地,鄉村漫步活動讓他們享受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平靜體驗。
文創產品是當下年輕人熱衷的“旅行紀念”,山西的文創更是圈粉無數。萌趣的“佛小伴”玩偶、有地域特色的陳醋可樂、能留存旅途記憶的趣味蓋章,這些產品都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在講述著山西的故事,既揉進了山西的本土文化,又貼合了當代青年的時尚審美,滿足了他們“帶文化回家”的收藏欲,成為社交平臺上分享旅途的鮮活符號。
從夜晚的體育場到白天的賽道,從城市街頭到古老殿堂,青年正用自己的腳步和錢包,書寫文旅消費的新腳本。他們要的不只是旅行,而是一段充滿情緒、互動和歸屬感的體驗,市場的快速反應,也讓這場“雙向奔赴”不斷加速。
本報記者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