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空氣活動逐漸頻繁,不知不覺間,冬天的大幕緩緩拉開——津城正式進入供暖季。海河夜景無縫切換“冬日節能版”,公園里的色彩一天濃似一天,就連路邊的刨冰館也氤氳著火鍋的熱氣……
如今,約60%的國內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消費額占比超過全天整個營業額的一半,在旅游人均消費貢獻方面,夜間消費是白天消費的3倍,夜間經濟、夜生活越來越值得重視。“焐熱”寒冬,需“點亮”冬夜,用好特色資源,優化夜間管理模式,把這超過一半的寶貴時間利用起來,從而進一步激發消費內生動力,提升城市活力。
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深入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夜間經濟、假日經濟。點亮璀璨冬夜是一項系統工程,讓我們從問題中去尋找答案。
知難,而不畏難
不論是從數據報告,還是從個人的觀感,在夜間經濟這一領域,天津等許多北方城市與一些南方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從數據報告看,2024年3月,央視財經首個《中國夜經濟活力指數報告》發布,該報告顯示,2023年夜間消費最活躍的10座城市,除北京、鄭州外均為南方城市。2025年6月,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2025中國城市夜經濟指數”,榜單排名中,北方城市只有北京位列前十。
從個人觀感看,許多人覺得,在重慶、成都、長沙等南方城市,晚上10點出門很是尋常,但北方許多店面“老早就關門了”。
為何如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市場流通與消費研究室主任依紹華曾指出,北方城市夜間經濟之所以遜色于南方城市,一方面是因為南方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明顯高于北方,另一方面北方城市明顯的季節變化也制約了夜間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專家表示,北方夜間經濟發展不僅受氣候影響,更受消費文化和習慣制約,南方夜生活傳統悠久,而北方夜間消費文化尚在培育階段。
可見,制約北方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不只是氣候。正視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闖出屬于自己的賽道。
因地制宜,作出冬夜特色
今年暑期,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動點亮“津夜”:海河游船一票難求,相聲曲藝航班上,游客們坐在甲板上,聽著相聲、吹著夏風欣賞兩岸燈光;晚間的天津歡樂谷更是人潮涌動,大型NPC巡游,每天都吸引著京津冀上萬名游客狂歡……海河、相聲、文博場館等都是津城特色,不論“消夏”還是“越冬”,夜間經濟都需打好特色牌。
寒風雖然刺骨,卻也孕育著新機。正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所說,換個思路來看,“時段差”“季節差” 恰恰是挖掘差異化優勢、補齊業態短板、培育消費新熱點的契機。他指出,天津可以依托海河、盤山等獨特資源以及獨有的津派文化,推出因時而異、四季咸宜的旅游產品,把“冷資源”變成“熱消費”,讓消費熱力跨越季節更迭、晝夜交替。
入冬未必要“貓冬”,入夜更不能“休眠”。今年年初,天津市商務局等4部門印發《天津市推動夜間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以天津之眼、古文化街、津灣廣場、濱海新區“于響”片區、東疆港、國家海洋博物館等為節點,培育標志性“河”“海”消費場景。同時強調串點成線、結線成面、商文旅體融合,以打造特色街區,拓展多元消費。圍繞“冬季”二字做文章,持續突出品質和特色,更有特色的津城冬夜,將更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新需求。
近年來,冰雪經濟持續火熱。上個冬天,天津市商務局組織開展夜生活節系列活動,以冰雪消費為引擎,聯動開展購物、餐飲、商業演出等100余場冬季夜間消費活動。讓夜間經濟與冰雪經濟、演藝經濟、會展經濟、首發經濟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緊密融合,文化旅游業持續發展的同時,消費也在不斷擴量、提質、增效。
正如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所說,“夜間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旅游市場供給,為消費注入了不竭動力,是擴大消費、促進內需的重要一環”。用好特色資源,創新夜間消費新場景,冬日夜間經濟同樣可以“熱氣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