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洼大集火了!
兩公里長的街市,吆喝聲、討價還價聲與美食香氣交織。停車場“蘇G”“蘇C”車牌的車輛隨處可見,更有來自江蘇、安徽的游客乘坐大巴組團而來。
從沿襲數百年的魯南傳統集市,到單一資訊平臺播放量近2億的區域文旅新地標,曹洼大集一時聲名遠播。
事實上,大集之于山東,遠不止于曹洼。黃河兩岸、膠東海濱、運河沿線,處處可見“大集為體、文化為核”的流動盛宴。作為區域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與時俱進的大集愈發顯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生的新樣貌。
大集Plus
名為大集,曹洼大集注定擺脫不了“大集”的概念范疇。
入口處,傳承四十年的油煎包攤位前排起長隊,5毛錢一個的親民價格,搭配傳統工藝,六分鐘就能出鍋220個,焦脆外皮包裹著餡料,一咬開瞬間鮮汁迸發。
不遠處的年糕攤傳來陣陣香氣,黑米蜜棗的傳統口味與黃米、紫薯、黑米分層的新式年糕相映成趣。10元、20元一碗的全羊湯分量扎實,5元一大份的醬香餅香氣撲鼻,加入大蔥辣椒的臨沂炒雞鮮香過癮,再配上剛出鍋的糖炒板栗,十幾元便能讓食客吃得心滿意足。
而作為農村大集,曹洼大集的走紅路徑又注定與傳統網紅景點有所不同。
今年9月,曹洼大集第一次迎來旅游團時,當地人吃了一驚——農村大集成了景點?不少人拿起手機發布短視頻,歡迎江蘇的“kei”(方言,“客”的發音)來趕集。
游客越來越多,網上推送曹洼大集的作品也多了起來。在抖音,與曹洼大集有關的話題播放量已近2億次。
跨省游客的到來,成為曹洼大集火爆出圈的重要標志。在集市西南角,來自宿遷的旅游大巴停在路邊。“規模大,東西品種全,距離也不遠,當天就能來回。”江蘇當地的旅行社負責人瞅準時機,及時推出曹洼大集一日游主題線路。
承載著數百年市集傳統的曹洼大集,已經從單純的買賣場所,轉變為融消費、娛樂、社交、教育于一體的復合型文化空間。在傳統零售功能之外,更衍生出旅游消費、文化體驗、創意設計等諸多新型業態。游客在此不僅可以消費購物,而且能夠觀賞非遺表演、學習傳統手藝、品嘗地道美食,盡享區域文化之味。
大集Plus由此鮮活呈現。它融合傳統更與時俱進,在“煙火氣+文化味+文明風”的乘數效應中升級蝶變,一躍成為兼具民生溫度與文旅價值的縣域新地標。
文化載體
非遺產品從日常用品升級為文化創意產品,地方小吃從滿足溫飽發展為美食體驗。大集是商業的,更是文化的。
作為商業文明進程的產物,大集背負交易的歷史使命而來。實際上,在大集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上,從來不單單是商業文明的空間載體,而是區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重價值的薈萃之地和集大成者。
曹洼大集是山東大集群像中的最新案例,但遠非唯一樣本。
早在曹洼大集破圈躥紅之前,“山東大集”之名早已聞名四方。黃河大集以黃河文化為根基,通過展示特色農產品、傳統手工藝品及民俗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傳統。運河大集依托運河文化,利用運河的便捷條件,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商業環境,彰顯出水鄉的獨特風情。海洋大集以海洋文化為靈魂,將海洋元素貫穿于集市的各個方面。區域特色文化元素與本土市井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使山東大集從單純的商貿場所,升級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既留住了鄉愁記憶,又增強了文化認同。而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們在這里交流互動,也使得大集天然成為強化社區公共“鄉土社會”的替代空間。
曾經空間功能單一的傳統大集,早已實現了多維文化體驗場域的創造性轉化。以曹洼大集為例,當地通過科學分區將原本雜亂無章的市集空間重構為美食區、非遺區、百貨區等功能明確的體驗空間,對集市文化功能進行重新定義。
正如一位帶著孩子趕集的母親所言:“小時候盼著跟大人出來趕集,現在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帶他來感受感受集上濃濃的煙火氣。”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集市體驗,讓大集超越了消費層面,成為人們紓解鄉愁、感受生活的精神彼岸。
民俗舞臺
多以地域為名的大集,終因地理標志性民俗文化特色聞名。
誠如山東大集以“黃河”“運河”“海洋”分而名之,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不同的流域文化,賦予了兩岸不同的風土人情。在城鎮化高速推進的時代進程中,這些浸滿了地域文化符號的民俗特征,恰恰是喚醒鄉土記憶、激發地域認同的有力符號。
如我們在曹洼大集上所見,烙畫葫蘆攤位上,十二生肖、花鳥圖案栩栩如生;露天戲臺還會響起柳琴戲,《喝面葉》的滑稽表演引得全場大笑,七旬老人演唱的三弦書《孟良崮戰役》,則讓游客在弦音中感受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
與靜態的、藏品陳列于玻璃柜中的傳統博物館不同,大集以其獨特的動態性,將區域民俗以最本真的方式呈現,儼然一座沒有圍墻的民俗博物館、民俗活化的綜藝大舞臺。
曹洼大集上柳編藝人的手指翻飛間,傳承的是千年技藝;地方戲曲的悠揚唱腔中,流淌的是區域文化的血脈;方言土語的討價還價里,保存的是最地道的語言民俗;琳瑯滿目的地方特色美食——如傳承四十年的油煎包、臨沂炒雞、醬香餅等,不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地方飲食文化的活態呈現。其制作工藝、口味特點,無不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物產資源、歷史傳承密切相關。
對于年輕一代而言,大集已經成為了解和體驗傳統民俗的重要課堂。民俗在大集中不是被供奉的標本,而是持續演化的生命體。當非遺傳承人在大集上展示柳編技藝時,他們不僅是在復制傳統圖案,更會根據現代審美需求,創作出符合當代人喜好的新產品。這種活態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帶有生命力的創造與延續。尤其是在城市文化日益同質化的今天,正是這種基于傳統的創新讓民俗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集市也發生著轉變,不僅扮演著延續傳統集市經濟和鄉土文化的角色,也在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曹洼大集,穿西裝用計算器談生意的年輕商販與裹頭巾挑布料的老人相映成趣,舉手機直播帶貨的創業者與蹲在茶攤聊收成的老漢和諧共處。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共生,構成了一幅動人的鄉村市集新圖景。
毋庸置疑,技術的革新正為這一實踐插上科技的翅膀。恰如曹洼大集的走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對現代傳播技術的創新性運用。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為大集這樣的傳統文化空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機會。
傳統民俗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創造出全新的文化傳播范式。在山東各地大集,主辦方不僅設置了實體攤位,還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實現了線上的擴展。這種 “實體市集+網絡直播+文化展示”的模式,豐富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降低了商家的運營成本,能夠觸達更廣泛的客戶群體。
更為重要的是,技術賦能改變了大集的文化敘事方式。傳統的口耳相傳被數字化傳播補充,地方性的文化現象因此具有了全國乃至全球的可見性。與此同時,大集的文化內涵也在這一過程中被重新挖掘和詮釋,傳統技藝被賦予新的時代價值,民俗活動被注入新的文化意義。
與時俱進的大集,流動的文化盛宴。它所承載的注定不單單是一種商品交易形式,而是區域民俗的集中活化呈現、扎根于鄉土的生活方式展演、歷久彌新而始終鮮活的文化記憶。
大集何以稱“大”?它不是簡單的物理拓展,而是樸茂的內涵外延。從數百年前的鄉間市集到如今的文旅地標,大集扎根鄉土,而不斷注入文化活力與時代內涵。
或許,于煙火深處書寫齊魯大地的生活熱忱與發展新篇,才是大集精神的終極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