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是一名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也是個愛看電影的90后。白天,我經營一家小吃店,晚上兼職放映電影。每周有3到5個晚上,我都奔走在各個鎮村。
一塊幕布、一架放映機、一臺音響,當天色漸暗、銀幕亮起,公共文化服務就來到了村民身邊,為鄉親們的精神生活添彩。前不久,在麻陂鎮舉辦的“家門口的公益電影院”活動中,我早早帶著設備就位,放映了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看著孩子們坐在銀幕前嘰嘰喳喳地討論劇情,滿臉興奮,我很有成就感。
不出村就能免費看電影,對村民很有吸引力,許多人特意攙扶著老人、領著孩子前來。當晚,還有3場科教影片和電影《金剛川》在曲潭村播放。除了故事片,聚焦家庭消防安全、詐騙連環套識別等主題的科教影片,現在也很受歡迎。
下鄉放電影,最大的困難是環境。露天放映受天氣影響大,刮風時幕布晃動、影像模糊,音響效果差。我經常用大樹干固定屏幕,用自己的車做設備的支撐。讓我高興的是,今年10月,博羅縣公布并啟動建設首批50個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室內固定放映點。
從“流動的星空”到“暖心的客廳”,我放電影的場所從雜草地、大空地,開始變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和文化場館。屏幕更清晰、觀影更舒適,來看電影的人更多了。現在每次放電影,場地幾乎都能坐滿。
放映設備也在更新換代。如今,農村電影放映已從膠片機升級為數字化設備,觀影效果也升級為立體聲、大銀幕,部分室內固定放映點配備了高清數字放映設備、LED屏幕與專業音響系統,讓村民暢享電影文化盛宴。
群眾想看什么電影,現在也能點單了。通過線上投票、線下點片箱,群眾點單、中心派單、點位接單,我們精準對接,讓群眾可以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享受高質量觀影服務。
這幾年,我和許多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一起,見證了村民觀影從“偶爾看得上”到“常態看得好”的轉變。縣里還專門出臺了《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室內固定點放映服務規范》,通過統一標識、規范服務、明確職責、對接專業放映隊伍等措施,建立起職責清晰、協同高效的運行機制。
如今,縣里正加速實施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室內固定放映點全覆蓋計劃,“光影情暖博羅”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也在逐漸打響名氣。未來,還會有商業影院參與公益放映,豐富大家的觀影體驗。我期待為村民帶去更多更好看的電影,也期待這些室內固定放映點成為大家愛來、常來的“基層文化新客廳”。
(作者為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本報記者洪秋婷采訪整理)
推動優質電影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藝術是屬于人民的,電影公共服務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十四五”時期,電影公共服務從基礎覆蓋向高質量、精準化、多元化、智能化發展,實現了全面提質增效。
服務覆蓋更加全面,放映網絡基本形成。電影公益放映加快從零散流動、室外放映轉向有序固定、室內放映,延伸至社區、廣場、企業、工地等群眾集聚地,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務空間。2024年,全國開展電影公益放映821萬場,其中故事影片放映525萬場,科教影片放映290萬場。
節目供給穩定增長,群眾需求有效滿足。542家版權方踴躍參與,5300余部影片數字母版有序入庫,推進無障礙影片發行放映,吸納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影片等精品佳作,年度放映惠及近6億人次。
活動形式日趨多元,電影賦能成效顯著。“強國復興有我·光影聚力”等主題放映和影片推介活動圓滿完成,“公益放映+”品牌知名度提升,“跟著電影趕大集”云南騰沖站、廣東東源站、內蒙古興安站活動成功舉辦,帶動地方消費、文旅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光影育人”工程惠及學生近2億人次,實現文化資源向教育成果的有效轉化。
電影公共服務是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關鍵舉措。展望“十五五”,電影公共服務將繼續秉承“堅持人民至上”原則,依托數字化平臺建設與發展,聚焦體制機制優化創新,全面提高服務質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注入持久精神動能。
(本報記者劉陽整理)
(責任編輯: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