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完成180件快件裝艙,G123次高鐵準時駛向上海;20余小時南北穿越,X104次班列將10萬件廣東貨品送抵北京黃村貨場。“雙11”購物狂歡的背后,鐵路運輸正以“高鐵+普速+特快班列”的立體運力網絡,上演著一場場“多拉快跑”的物流接力。當一件件網購商品、一箱箱冷鏈試劑搭乘火車穿梭南北,鐵路不僅展現了作為物流大動脈的硬核實力,更用精準高效的服務,傳遞著觸手可及的民生溫度。
“多拉快跑”的底氣,源于運力調配的精準施策。不同于以往的“大水漫灌”,今年鐵路貨運針對“雙11”高峰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每日450列以上高鐵載客動車組利用富余空間“見縫插針”,3列清晨高鐵確認列車化身“全貨專列”,128列普速旅客列車行李車穩步輸送,2列特快班列以160公里時速“極速穿梭”。這種“分層分類、精準投放”的運力安排,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又確保了不同時效需求的快件各得其所。正如中鐵快運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路飛所言,今年的運力投放“更加精準”,而這“精準”二字的背后,是對“雙11”物流需求的深度研判,更是鐵路運輸調度能力的集中體現。
“多拉快跑”的背后,是勞動者堅守的民生溫情。在北京南站,16名身著反光馬甲的工作人員推車、抬箱、檢查、碼放,動作干凈利落的背后是無數次的重復練習;黃村貨場的站臺上,傳送帶與叉車協同作業,裝卸人員迎著清晨的薄霧、披著夜晚的燈光,將“雙十一”的期待快速傳遞。當暮色降臨,貨場依舊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延長兩小時集貨上站時間,只為讓南方的生鮮早日抵京,讓北方的特產盡快南下。這些堅守在貨運一線的勞動者,沒有出現在電商平臺的促銷頁面,也沒有成為快遞單上的收件人,卻是“雙十一”物流鏈條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他們的汗水與堅守,讓“多拉快跑”不再是冰冷的運輸指標,而是充滿溫度的民生承諾。
鐵路貨運的“加速跑”,更折射出物流升級的時代智慧。作為電商物流運輸的“大動脈”,北京鐵路物流中心每日開行的兩對特快貨物班列,構建起北京與上海、廣州間的“物流快車道”。11月1日以來,黃村貨場累計發送貨物超178萬件、到達貨物超203萬件,6%的運輸量同比增長,不僅印證了鐵路貨運的旺盛需求,更彰顯了“公轉鐵”運輸結構優化的顯著成效。在環保壓力與物流效率的雙重考量下,鐵路運輸的低碳優勢與大運量特點愈發凸顯。一件商品從南方工廠到北方消費者手中,選擇鐵路運輸不僅能縮短時效,更能減少碳排放,這種“綠色物流”的實踐,正是鐵路在新時代承擔社會責任的生動注腳。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從“行李托運”到“立體運力網絡”,鐵路貨運在“雙11”中的角色變遷,見證著中國物流的飛速發展。當我們在電腦前輕點鼠標、等待包裹時,不應忘記那些在鐵軌旁忙碌的身影,更應看到鐵路運輸在保障民生、促進經濟循環中的重要作用。未來,隨著智慧鐵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或許會有更多“黑科技”賦能貨運場景,但不變的,必將是鐵路人“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以及那份藏在“多拉快跑”里的民生溫度與時代擔當。(何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