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全國130余條高鐵線路、1300余趟動車組列車票價實行最低4折優惠”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作為鐵路系統的一員,我們深知,這并非一次簡單的“降價促銷”,而是鐵路部門深化市場化改革、運用價格杠桿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舉措,旨在校準鐵路運輸中民生與市場的天平。
長期以來,鐵路票價問題始終牽動著社會神經。一面是公益性、普惠性的民生屬性,要求票價維持在合理區間;另一面是市場化、企業化的運營需求,需要建立靈活高效的價格機制。此次大規模票價優化調整,正是通過“彈性”定價,在二者之間尋找更精準的平衡點。
這種“彈性”體現在票價隨著市場的需求而動態調整。以出行為例,周中與周末、早晚與日間、淡季與旺季,旅客出行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實行浮動票價,既能在需求較低時以優惠價格吸引客流,提高列車滿載率;又能在客流高峰時段合理調節需求,優化運輸資源配置。這種差異化定價策略,讓價格杠桿真正發揮了“指揮棒”作用。
對旅客而言,“彈性”票價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追求時效的商務旅客可能愿意為黃金時段支付相應費用,而對價格敏感的學生、游客則可在非高峰時段享受實惠。這種多元選擇權,正是鐵路服務從“走得了”向“走得好”轉型升級的體現。
從更宏觀視角看,靈活的價格機制是鐵路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它促使鐵路企業更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研究旅客需求,優化產品供給,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票價市場化也有助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鐵路建設運營,為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當然,市場化改革不等于唯利是圖。鐵路作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其公共屬性不會改變。在推進票價市場化的同時,鐵路部門始終堅守服務民生底線,對公益性慢火車等繼續保持低價運營,保障基礎民生出行;同時不斷完善購票渠道,優化信息服務,讓科技賦能美好出行。
“彈性”票價改革,既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也是對民生需求的回應。它標志著中國鐵路正朝著更加市場化、現代化、精細化的方向穩步邁進。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既充滿市場活力又不失民生溫度的中國鐵路,將在新時代展現更大作為。(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