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金哲宇
物流成本關乎實體經濟活力,鐵路正以市場化改革破局,在多環節發力推動全社會物流成本持續下降,為經濟循環注入強勁動能。2025年前三季度,國家鐵路累計發送貨物30.3億噸,同比增長3.4%,物流產品持續優化升級,為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供有力支撐。
鐵路物流的革新實踐,正通過運輸結構調整、技術賦能與政策協同的系統性改革,推動物流需求結構與新質生產力同頻共振。其中,從干線運輸邁向全鏈條服務是革新的一大重要體現。國鐵集團在全國布局鐵路物流中心,以長三角區域為例,整合成五大物流中心,實現了從單純的“兩條鐵軌”運輸,到涵蓋倉儲、裝卸、包裝的全流程服務的轉變。鐵路整合短駁業務,成功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通過“物流總包”模式讓企業省心省力,綜合成本顯著降低。
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在革新中齊頭并進,為降本增效注入新動力。鐵路部門推行“一票制”核收和“一攬子”清算方式,打破“貨款先到位才能發貨”的老規矩。如今收貨人簽字后客戶才付款,付款周期雖從數周到數月不等,卻倒逼鐵路建立更高效的資金流轉機制。同時,鐵路聯合銀行推出“鐵路運費貸”“信用證結算”等供應鏈金融產品,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基礎設施與規則標準的協同升級是另一關鍵環節。長三角高鐵網絡的發展釋放了普速列車運力,7700公里的高鐵里程與超過1.5萬公里的鐵路運營里程形成互補。鐵路、公路、水路的設施設備標準統一性不斷增強,物流信息互通水平顯著提高。鐵路物流中心對標現代物流企業模式,改革營銷人員績效考核機制,鼓勵主動拓展客戶,從“等客上門”轉變為“主動競標”,與市場物流巨頭展開正面競爭。
這種系統性改革正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內需潛力的釋放與雙循環的良性互動奠定堅實基礎。可以預見的是,鐵路物流將緊握創新鑰匙,持續開創降本增效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