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石家莊11月14日電 (記者朱延生)冬日光影里,石家莊生物醫藥院士工作站內,彌漫著中醫藥與現代科技交融的獨特氣息。
實驗室里,以嶺醫藥研究院副院長、中藥研究院院長魏聰正專注地看著面前的一本國際醫學界的權威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的一篇論文——《中國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CTS—AMI隨機臨床研究》。

在院士工作站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受訪者供圖
“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在國際醫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成果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充分展現了絡病理論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確切療效和特色優勢。”魏聰表示,循證醫學是國際通行的“金標準”,通過循證醫學研究正本清源,能夠還中醫本來面目。
近年來,在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支持下,在中西醫領域專家廣泛參與下,以嶺藥業科研團隊經過系統研究,使絡病這一古老而嶄新的理論再次煥發新的生機。
“我們將古代‘經絡如江河’的比喻,轉化為可量化研究的理論模型。”魏聰介紹,這種理論創新并非對傳統的顛覆,而是通過現代醫學視角,讓千年中醫智慧具備與國際醫學界對話的基礎。
如何叩開“世界之門”,實現“同頻交流”?
以嶺藥業科研團隊通過不斷深入研究及臨床實踐,首次系統構建了絡病理論體系,提出絡病證治、脈絡學說、氣絡學說三大理論框架。絡病理論系列創新成果不僅獲得6項國家級科技獎項,更重要的是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以嶺中醫藥標本館陳列的真偽中藥。人民網記者 朱延生攝
然而理論再先進,也需要讓國際醫學界聽得懂、信得過。
“國際醫學界對中藥的質疑,本質上是對療效確定性的需求。”魏聰表示,通過循證醫學研究,將“整體調節”的中醫理念轉化為可量化的臨床數據,這種“用科學說話”的方式,逐漸改變了海外醫生對中藥的認知。循證醫學的研究則提供了一種國際醫學界通用語言,證實中藥療效。
“中醫藥出海面臨的最大挑戰,莫過于中西醫學體系的理念沖突與各國法規差異。”以嶺藥業國際貿易中心負責人孫學非表示,在東南亞市場,通心絡膠囊等通絡中藥以藥品身份進入醫保目錄;而在東歐某些國家,受限于當地法規,只能以保健品類別銷售。
針對這種情況,企業采取“本土化適配”策略:在越南,聯合當地醫院開展臨床觀察;在非洲,與傳統醫學機構合作進行藥物特性研究。孫學非回憶,這種“入鄉隨俗”的嚴謹態度,讓通心絡膠囊成為該國首批以“草藥與天然藥物”身份獲批進入醫院銷售的中國中成藥。
“如今,在加拿大溫哥華的連鎖藥房、肯尼亞內羅畢的中醫診所,以嶺藥業的產品已不再是陌生面孔。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自主研發的酸棗仁油軟膠囊獲得百余個國際批文。”孫學非表示,這種轉變背后,是中醫藥從“文化符號”向“臨床解決方案”的身份進階。
傳統醫學要贏得國際認可,既需要堅守臨床價值的本質,也要具備用現代科學語言講述故事的能力。這或許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真正啟示——不是讓世界適應中醫,而是讓中醫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健康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