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優化消費環境是激發市場活力、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舉措。自2025年4月成為全國優化消費環境工作試點地區以來,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錨定“構建高效消費糾紛化解體系”核心目標,選取房山區為試點,通過建立消費領域糾紛調解協議“一站式”司法確認機制小切口,推動行政調解與司法保障深度融合,為全國消費維權創新提供“北京房山樣板”。
直擊消費維權“痛點”
近年來,隨著消費市場日益繁榮,預付式消費退費難、跨區域維權成本高、行政調解協議履行無保障等問題逐漸凸顯。2020年,房山區市場監管局聯合區法院、區司法局率先破局,創新建立“消費領域糾紛調解協議‘一站式’司法確認機制”——消費者無需多頭奔走,僅需在房山區市場監管局“一站” 提交材料,即可完成糾紛調解、協議簽訂、司法確認全流程,達成調解協議后當場領取具備強制法律效力的民事裁定書,徹底解決“調解耗時長、履行沒保障、維權跑斷腿”的民生難題。
這一機制并非孤立探索,而是嚴格遵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多部門共同參與維權”的法定要求,整合市場監管部門行政調解優勢與法院司法權威,形成“行政+司法”雙效聯動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2022年至2023年,該機制先后延伸至勞動糾紛、體育教育糾紛領域;2024年8月,全國首例跨省市“云調解”成功落地,打破時空阻隔為異地消費者維權。
五年守護424萬權益
據統計,從2020年至今,房山區“一站式”司法確認機制已累計化解消費糾紛319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424.5萬元,其中2025年試點期間完成9件,單筆最高挽回損失70萬元,機制運行成效顯著。
高效便民,降低維權成本。消費者提交材料后,后續流程由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主動對接,平均調解周期縮短至3個工作日內,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2024年,四川消費者與北京某培訓機構的跨域糾紛,通過“云調解+司法確認”模式,雙方足不出戶便達成協議,真正實現 “千里糾紛零跑腿”。
訴源治理,減輕司法壓力。司法確認裁定書與判決書具備同等法律效力,補齊了行政調解“無強制力”短板,有效避免因協議不履行引發的二次訴訟。試點以來,房山區相關消費糾紛訴訟量同比下降18%,為法院“多元調解+速裁”工作提供前端支撐,助力構建“非訴訟糾紛源頭化解”治理格局。
協同共治,創新治理模式。通過“市場監管+法院+司法局”核心協作框架,形成目標統一、銜接順暢的工作合力。在某健康管理中心70萬元預付退費糾紛中,三方聯動開展“面對面+背靠背”調解,既向商家釋明法律后果,又安撫消費者情緒,數天內便促成全額退款,彰顯“府院聯動”的治理效能。
釋放試點示范價值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推動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消費糾紛調解工作司法銜接機制,組織起草《消費糾紛行政調解服務規范 市場監管領域》地方標準,并于2025年6月正式發布。該標準不僅是全國首部針對市場監管部門消費糾紛行政調解的地方標準,更將“北京房山經驗”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模板,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實施。
作為全國優化消費環境試點,“一站式”司法確認機制也為全國消費糾紛調解工作提供了參考。一方面,機制架構模塊化,讓跨領域推廣更便捷。“市場監管+法院+司法局”的核心框架不依賴特殊政策資源,其他地區可直接參照搭建“行政調解+司法確認”基礎架構,并根據商務、醫療、共享經濟等領域糾紛特點靈活適配。如房山區將機制延伸至勞動、體育領域的實踐,為多地提供“先試點、再擴面”的推廣路徑。
另一方面,標準規范可落地,讓行業發展有遵循。《消費糾紛行政調解服務規范 市場監管領域》明確調解流程、司法銜接等核心環節操作要求,解決了“調解流程不統一、司法銜接不順暢”的行業痛點。目前,河北保定、雄安新區等地已參照房山標準,建立跨區域消費維權協作機制,推動“房雄保”三地消費環境協同優化。
從創新機制到標準輸出,從守護民生到賦能發展,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支持房山區市場監管局以“讓消費者放心、讓經營者誠信”為目標,在優化消費環境的道路上深入探索。同時,不斷提升全市各區消費維權工作效能,總結梳理創新工作經驗,為全國消費維權工作貢獻更多“北京經驗”,讓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消費環境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