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晃,長達8天的國慶中秋“超級黃金周”就快過完了。
自1999年首創以來,國慶黃金周已經陪中國走過了超四分之一個世紀。還記得第一個國慶黃金周的名場面嗎?那可真是“人人人人我人人人人”啊。那時,旅游幾乎等同于景點打卡。而今天,旅游的邊界正在加速消融。
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執著于5A景區,反而愿意為片刻心境買單。一次為“蘇超”感動的奔赴、一頓被博主種草的夜宵、一扇看得見風景的小窗,都足以成為出發的理由。甚至有許多人為趕清晨6點的東北早市,專門把酒店訂在菜市場旁邊,帶動“早市附近酒店”搜索量同比猛漲。這一切都指向一個重大轉變:旅游正從奔赴山海看風景,轉向擁抱生活享體驗;玩得好不好、值不值的判斷標準,也從“去過哪里”移向“感受了怎樣的生活”。
游客用腳投票,市場自然聞風而動。面對需求的深刻變遷,供給側早已“卷”向新維度。過去旅游多“靠老天爺賞飯、靠老祖宗遺產”,如今各地紛紛轉向“靠老百姓吃飯”,主動“掌勺”、精準“上菜”。
國慶假期,北京首鋼園為全國球迷安排了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大滿貫賽,截至10月3日,門票收入達8700萬元,帶動首鋼園區累計消費超3000萬元,展現出文商體旅融合的乘法效應。四川的“最美川西景觀道”消費禮包則精準捕捉自駕游新需求,10萬張消費券連接起風景與服務。還有淘汰賽踢至點球大戰的“蘇超”、一天上演27場的音樂節、重達388斤的五仁大月餅……這些在社交媒體上熱議的話題,標志著文旅產業已從資源競爭,步入比拼運營能力和創意的新階段。
伴隨供給與體驗的升級,旅游市場秩序持續優化,治理邏輯也同步重塑。曾幾何時,“天價大蝦”之類的負面熱搜幾乎是假期標配。而今年截至10月7日,也就是往常假期結束的時候,跟旅游相關的熱搜,最火的還是景德鎮賣6元雞排的“雞排哥”。
看似靜悄悄的轉變,地方政府在背后可是下了大功夫。當書記、市長們親自掛帥,當城市形象與旅游口碑深度綁定,當旅游監管從“一陣風”式的專項整頓,升級為“一直在線”的常態治理,誰還敢輕易砸自家招牌?正是這種治理模式的迭代,為游客安心消費筑牢根基,也為行業健康發展鋪平道路。
站在第27個國慶黃金周回望,這個標志性的長假制度已成為觀察中國經濟韌性與活力的窗口。躍動的消費數字只是表象,其下涌動的消費結構變革、產業形態煥新與社會治理提升,乃至入境游客千里迢迢而來、用深度體驗投下的“信任票”,共同印證了一個事實:中國經濟的深厚潛力,其源頭活水在于人民對美好生活日益豐富的向往。而將潛力轉化為繁榮的關鍵鑰匙,正是供給端持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
當然,我們離盡善盡美的旅游體驗仍有距離。但正如詩之美在于韻律起伏,遠方之美在于探索未知,持續進步本身就是動人風景。這8天,我們不僅暢游山河,更讀懂了一個活力奔涌的中國——從國民生活方式的升級,到供給側的創新突破,再到全球游客的由衷青睞,這一切共同凝聚成堅實的信心之源。一個能用8天時間,同時點燃國民熱情與世界好奇的國家,它的未來,難道不值得更多期待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