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廣西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探索“文旅+地產”融合發展模式,一批以自然景觀與康養生活為特色的項目持續升溫,受到業界關注。
廣西的實踐,不只是單一項目的創新嘗試,更是當前房地產行業轉型的生動縮影。當前,人們對住房的期待已從“有房住”升級為“住得好”,更加注重生活方式、情感歸屬、精神體驗以及社區文化。在此背景下,廣西的“文旅+地產”模式開辟出一條新路徑:將地域文化、自然資源與居住空間深度融合,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蓋樓售樓,而是轉向提供“可居住的風景”和“可體驗的文化”。
在傳統住宅市場產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文化成為具有差異性的競爭要素。無論是漓江的山水意境、壯鄉的民族風情,還是北海的海洋文化,都為項目注入了不可復制的靈魂。這使得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物理組合,而是成為有故事、有溫度、有識別力的“文化作品”,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放眼全國,文化賦能實體經濟的創新實踐正在各地多點開花。在制造業領域,不少老字號通過打造沉浸式體驗工坊,將生產線轉化為旅游景點,實現品牌價值的重塑與提升;在農業領域,田園綜合體、農耕研學等新業態,推動農產品從功能消費邁向情感消費,有效拉長了產業鏈、提升了附加值。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結構優化與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中央政策持續鼓勵產業融合與業態創新,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文旅產業憑借其較強的韌性和創新活力,在激發消費潛力、促進就業創業、帶動有效投資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文化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釋放出超越傳統認知的發展潛能。
當然,文化賦能不是簡單的概念嫁接。比如,“文旅+地產”模式,絕非不同業態的疊加。真正成功的融合,需要開發者沉下心來,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脈絡,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任何流于形式、急功近利的“文化貼牌”,不僅難以持續,更會透支文化信用,最終導致項目失利。
也要看到,優美的自然景觀固然是強大的初始吸引力,但真正能夠留住人、打動心的,是內在可感的生活品質與人文溫度。因此,“文旅+地產”項目不能僅停留在借景造勢的階段,更需持續“涵養內功”。一方面,要夯實硬件基礎,補齊教育、醫療、商業、交通等公共服務短板,破解“好看不耐住”的難題;另一方面,要提升軟件服務,通過精細化的物業管理和豐富的社區文化營造,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唯有當良好的自然環境與優越的生活品質真正融為一體,“文旅+地產”才能跳出短期熱銷的局限,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真正“點景成金”。(作者: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