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就要開幕了,這是香港和澳門首次參與承辦全運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作為一個整體承辦這一全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是三地融合發展成果的一次生動展示。
不同項目的運動員和工作團隊能夠在三地順利轉場,還有公路自行車賽、馬拉松賽等跨境賽事的舉辦,背后是粵港澳“硬聯通”設施的完善升級。在粵港澳大灣區,有6條跨江跨海通道已建成通車,分別是虎門大橋、黃埔大橋、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10月底,廣州白云國際機場T3航站樓和第五跑道正式投運,開啟“5條跑道+3座航站樓”運行,成為中國民航首個擁有5條商用跑道的機場。隨著香港國際機場的城市候機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珠海新增澳門國際機場服務中心,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加速形成。正是這些“硬橋硬馬”的交通基建讓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加速成型,為大型賽事的跨境舉辦奠定了基礎。
“硬聯通”之外,三地的“軟聯通”也在深入推進。為促進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11月3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公告,決定實施10項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服務政策舉措,其中包括增加廣東省5個口岸為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入境口岸,擴大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試點實施范圍,在部分與港澳臺通航通行口岸推廣應用智能通關,支持促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生產要素高效跨境流動等。根據粵港兩地安排,11月起,廣州、珠海、江門、中山4個城市的私家車可以按規定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香港,而在此之前“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已經實施。“北上消費”的熱潮展現了融合發展的豐厚紅利。全運會賽事籌辦以來,粵港澳三地建立常態化聯絡機制,進一步推動跨境通關、物資調配、食品安全等領域達成共識,這些經驗做法有望在賽后推廣應用。
賽事舉辦也是對承辦方經濟實力的檢驗。廣東是內地“挑大梁”的經濟大省,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孕育出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香港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打造新優勢,金融中心、營商環境、人才等多項指標世界排名實現躍升。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果豐碩,推動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建設。前海、橫琴、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成果豐碩,讓人們看到了粵港澳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11月3日,在廣州舉辦的2025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投資和貿易項目2073個,投資和貿易金額超2萬億元,彰顯了大灣區在全球的“磁吸效應”。
今夜灣區月,九州齊同看。期待這場彰顯制度優勢、展示灣區特色、體現嶺南風格的精彩運動會盛大開幕,圓滿成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