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杭州11月8日訊(記者李芃達)在11月8日舉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互聯網企業家論壇上,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表示,當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恰逢新一輪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影響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創新都更迅猛、更徹底。
劉珺認為,數字變革引發經濟范式質變。數字時代的經濟發展、產業躍升不只是量變,更是質變,是向更高階的生態進化。一是復雜度幾何級倍增,經濟社會的系統性顯著增強,面對多維交互的問題“集”和矛盾“群”。二是精確度大幅躍升,比如對于需經過數百道工序的芯片生產而言,100個0.999相乘才能得到90.5%的良品率。三是廣域性特征顯著,數據要素只有跨領域、跨區域、跨維度無障礙流轉,才能發揮乘數效應。四是供需時空邊界被打破,從注意力經濟轉向參與經濟,經濟活動以比特形式沉淀,匯聚成數據流、信息流。五是創新分工深刻調整,原始創新的倍增效應極限放大。
此外,數字變革還推動“科”與“技”關系重構。在劉珺看來,人類文明的前進軌跡基本沿著“實踐—理論—再實踐”路線發展,并在不同領域展開具體分學科的探索,前三次產業革命都是科學在先,技術跟進。進入數字時代,科學與技術涇渭不再分明,技術科學化與科學技術化相互交織,基礎學科的邊界也被數字技術打破。
當前,大量資本和頂尖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涌入AI領域,投資強度呈幾何級數攀升,技術迭代持續升維,競爭門檻水漲船高,一些無法突破創新投資閾值的低效主體,難免會被卷入價格戰等“競底”內耗。“必須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資源投入,把‘卷’的能量和資源更多用于創新創造,推動市場向新向好發展。”劉珺說。
數字經濟以“鍛長板”更好“補短板”。從工業時代到數字時代,鍛長與補短的內涵外延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全球產業深度分工的背景下,我們既要重視關鍵領域的補短攻堅,又要注重面向未來的鍛長創造。”劉珺建議,只有跳出思維定式,把目光投向替代性技術和顛覆性前沿技術,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鍛長板”,以今日的戰略投入開辟明天的技術高地,才能在數字時代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搶占先機,才能在新賽道上構建先發優勢。
技術突破對經濟社會施加反作用力。技術進步猶如“回旋鏢”,在承受推動力的同時,也要求各行各業加快自身變革。以金融業為例,要立足于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企業多元化金融需求的目標,提升業務專業化和服務綜合化水平,推動新技術落地,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樣的道理也體現在非金融企業現代化的方方面面,必須與技術創新同頻共振,方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技術突破引領企業創造性顛覆業態流程。劉珺說,技術賦能不是把流程簡單從線下搬到線上,而是方法論與經營邏輯的突破,是對原有業態、模式的創造性顛覆,用新業態取代舊業態、新流程覆蓋舊流程。對金融業而言,這種創造性顛覆就體現在由“金融科技(Fintech)”向“科技金融(Techfin)”的轉變上,科技對金融的重塑將走向更深層次。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要求企業把握好人工智能這一科技發展與產業變革的重要抓手,并將其轉化為價值創造的驅動力。”劉珺建議,金融機構要靠前布局人工智能技術,主動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不斷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升金融工作的適應性、競爭力與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