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來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官網
“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領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2024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3.6萬億元,不僅超越歐盟國家平均水平,較2020年更實現48%的大幅增長;研發人員總量穩居全球榜首,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與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領跑世界……這一連串數據背后,深刻詮釋了“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時代內涵,標注著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同頻共振的生動實踐。
科技發展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如何讓第一資源的人才,更高效地轉化為第一動力的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在創新型國家行列行穩致遠的核心課題。
透過這些數據,我們看到青年人才在創新舞臺上“挑大梁、當主角”。“十四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超80%,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和活力源。青年人才在科研創新活動中逐步打破了年齡、資歷的限制,在重大科研任務和研究平臺中,勇闖“無人區”、敢破“瓶頸關”。同時,青年人才積極推動校企共建實驗室,共組研發團隊、共育科技人才,人才培養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科研方向緊扣技術攻關痛點,打通了教育、科研、產業的鏈接通道,實現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科技人才在企業主戰場發揮作用。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77%。科技人才在產學研用中“顯身手、出成果”,成為轉化科技創新成果的關鍵力量。我國完善了政策支持體系,加強校企合作,各方人才圍繞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同時健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人才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等多種方式,共享創新紅利,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人民群眾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享有者。“十四五”以來,農業科技的進步助力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疾病防治與醫療設備創新守護人民健康防線,生態防治技術護航“綠水青山”。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正是科技創新造福人民的生動寫照,也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追求。當人民群眾的需求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不竭動力,當人才智慧持續服務百姓生活,科技創新就能植根更深厚沃土,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人才是關鍵變量。唯有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推動人才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方能以人才之強賦能科技之興,以創新之進夯實發展之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助力我國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邱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