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用戶反映通信運營商流量業務種類繁多、規則復雜,一些業務不僅附加條件多,甚至還把關鍵限制條款隱藏在難以察覺的“角落”,一不小心就會掉入消費陷阱。當前,信息通信服務已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著力清除損害用戶利益的套路,才能更好利民惠民。
運營商通過設計復雜規則和隱藏信息等方式,誤導、誘導用戶增加消費,本質上是利用規則主導權刻意制造信息差,將經營風險轉移給消費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針對通信運營商套餐資費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多次開展整治行動。今年4月,工信部就曾啟動電信業務“明白辦、放心用”行動,直擊行業痛點難點堵點,有關運營商也積極響應,先后發布服務承諾,回應群眾關切。但優化信息通信服務環境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要將常態化管理和運動式整治相結合。
運營商應以高質量服務供給換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誠然,在提速降費、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運營商面臨著不小的經營壓力。應該看到,套路固然能給企業帶來短期利益,長遠來看卻會破壞企業口碑,得不償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規模達17.9億戶,5G移動電話用戶數達10.14億戶,如此龐大的市場不會缺少商業機會,堅持誠信經營、用戶至上,踏踏實實做產品、認認真真優服務,才是企業健康發展的長遠之計。
用戶也應積極參與到反套路的行列中。在日常使用通信套餐時,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甄別消費陷阱,遇到違規收費等問題時,應充分保存證據,并及時通過工信部投訴平臺、消費者組織等渠道投訴,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