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第十六次專題學習強調,要把標準升級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更好發揮標準引領保障作用。
近年來,我國標準化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國家標準總數達4.7萬余項,其中不乏標準引領產業提質升級的成功案例。例如,《電力儲能用鋰離子電池》等標準加快儲能產品迭代升級,今年儲能全產業鏈產能項目已達120多個。
沒有高標準,難有高質量。當前,一些制造業領域大而不強,低水平重復競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依然存在,背后往往與標準體系的滯后或缺位有關。以標準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正是要把發展基準從“有沒有”“多不多”切換到“好不好”“優不優”。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和科技競爭加劇的挑戰,強化標準引領保障作用,既是破解產業同質化、創新碎片化的關鍵路徑,也是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優化標準供給,關鍵要找準經濟社會發展的痛點、難點與增長點。這就需要聚焦傳統產業升級痛點,通過“靶向式”標準供給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轉型;圍繞民生關切需求增強保障,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現標準供給與社會需求同頻共振;緊跟新興領域發展趨勢搶占先機,堅持標準先行助力行業發展,為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等新業態劃定發展邊界、筑牢安全底線。
強化標準實施,讓監督更有力度、服務更有溫度。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各地區各部門既要壓實監管責任,建立分級分類監督機制,及時糾正偏離標準的行為,也要發揮好引導作用,通過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標準符合性檢測、技術改造方案等支持,組建專家團隊開展標準解讀培訓,完善政策激勵,引導企業主動創新、制定和實施高標準,讓標準真正成為企業發展的指引。
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更好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標準被視為世界通用的技術語言,是消除貿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的有力工具。要聚焦我國優勢產業與新興領域,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全面加強與國際標準組織的交流合作,促進中國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深度對接,推動形成互利共贏的國際標準合作格局。
當前,標準體系已成為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好標準引領保障作用,助力產業向強向優,加快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為推動經濟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益提升提供堅實支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