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中試平臺是重要的“中間站”。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制造業中試平臺體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設的通知》提出,按照“做強一批、激活一批、補齊一批”的推進思路,系統化推進中試平臺建設發展。這將直擊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痛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中試平臺的建設質量與體系化水平,直接決定科技成果能否順利跨越“死亡谷”。當前,我國制造業創新正加速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跨越,2400多個地方中試平臺以及241個工信部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已為成果轉化搭建起基礎框架。但不容忽視的是,部分中試平臺存在職能定位分散、技術能力薄弱、服務水平較低、區域布局失衡等突出問題,成為制約轉化效率提升的“攔路虎”,亟待通過系統性優化破解發展瓶頸。
建設中試平臺,首先要明確建什么。中試平臺如果連功能定位都不清晰,何談成果轉化,并且容易帶來重復建設甚至內卷式競爭等問題。簡單來說,中試平臺的功能就是要把樣品變成產品,這一過程中需要的設計驗證、功能性能驗證、工藝驗證、適配驗證、生產驗證等一系列服務功能,中試平臺都應具備。制造業包含幾十個大類行業,需要重點建設中試平臺的目前確定為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信息技術、新興和未來產業、共性需求6個關鍵領域,正是為了有所側重、避免重復建設。
其次要明確誰來建。政府、高校院所、企業等都是建設中試平臺的主體,且各有優勢,三者并不矛盾,可分類推進。比如,政府有戰略規劃、政策資源引導優勢,在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產業發展必需、某些市場失靈的領域,更適合由政府主導投資建設;高校院所具備創新源頭與成果孵化優勢,聚焦行業共性技術方向的領域,由其投資建設能更好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企業有生產經驗與市場需求對接的突出優勢,聚焦特定產品升級、技術商業化應用等與自身發展緊密相關的領域,企業投資型中試平臺更能精準匹配市場需求,快速實現價值轉化。多方協同,既能加大供給,又能實現優勢互補。
最后要明確怎么建。建設中試平臺離不開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需探索建立多元投入、規范運行、精準高效的支持機制,提升平臺發展效能,帶動區域和行業中試能力整體進步。在這個過程中,要遵循產業規律、立足實際,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與科研條件布局平臺,這樣平臺與平臺之間才有望互補互促、共享共進,防止一哄而上造成新的“內卷”。還應注意的是,此前一些科技創新平臺也包含中試功能,要用好存量,與增量協同推進,發揮疊加倍增效應。
“做強一批、激活一批、補齊一批”中試平臺,本質也是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戰略定位、基礎能力、技術優勢、運行機制、服務成效、未來潛力等方面具備優勢的,可梯次培育一批高水平中試平臺;具備公共服務屬性但能力欠缺的,可引導其或重組整合或開辟新賽道,增強競爭力;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關系未來發展、關乎產業安全的關鍵領域,要補上中試平臺的缺口,充實新生力量。
加快中試平臺體系化布局與高水平建設,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鏈接創新與產業的關鍵之舉。做優做強一批中試平臺“中間站”,將推動創新鏈、技術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