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消費作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正成為增強內需動能、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抓手。“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以放寬準入、業態融合為重點擴大服務消費”,這一部署既契合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3萬美元后消費結構轉型的客觀規律,也回應了居民從物質滿足向精神富足的需求升級。
服務消費一頭連著產業升級的“增長極”,一頭系著群眾生活的“幸福線”。它既涵蓋餐飲、旅游、家政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又與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經濟形態深度融合,是衡量經濟活力與民生質量的重要標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提升至46.8%,但與發達國家6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發展空間。擴大服務消費不僅是穩增長的務實之舉,更是惠民生、促轉型的戰略選擇。
“放寬準入”的核心在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釋放經營主體活力,解決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消費市場存在低端過剩與高端短缺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家政、養老等基礎服務標準化不足,導致消費投訴占比較高;另一方面,高端醫療、文旅等品質服務供給稀缺,部分需求轉向海外。破解上述難題,需堅持“對外開放”與“對內放開”雙向發力。對外要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在醫療、教育等領域放寬外資準入,引進國際先進服務模式;對內要破除“玻璃門”,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托育、文體旅游等領域,通過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措施降低普惠性服務成本,讓社區嵌入式養老中心、普惠托育點真正走進百姓生活。
“業態融合”的關鍵在于依托技術創新與場景重構,拓展服務消費邊界,釋放潛在消費需求。隨著數字技術迭代與消費理念升級,單一業態的服務已難以滿足居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融合化、沉浸式、互動性成為服務消費新趨勢。從各地實踐來看,“文化+科技+消費”的融合業態不僅打破傳統文旅的時空限制,更能創造全新消費場景,展現出強大增長動能。應進一步推動“商旅文體健”深度融合,讓服務消費從單一功能轉向復合體驗,同時關注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實現全齡段覆蓋、個性化滿足。
擴大服務消費,既要破除供給瓶頸、創新消費場景,更要著力增強消費能力、提振消費信心。近年來,國家聚焦“增收減負”雙向發力、精準施策。增收端,通過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培育農村新業態等舉措,持續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減負側,依托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擴圍、普惠托育床位擴容等政策,切實減輕居民消費負擔。政策協同發力,充實了居民“錢袋子”,增加了消費底氣,為服務消費升級筑牢基礎。
擴大服務消費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需在改善供給、增加收入、優化環境等方面持續加碼、久久為功。隨著各項政策統籌推進、落地見效,服務消費潛力將不斷釋放,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持久動力。(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