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港珠澳大橋上騎行,于深圳、香港兩地間奔跑——十五運會的兩場跨境賽事,以“無感通關”的創新實踐,成功霸榜社交媒體,更引爆了“一場比賽,游遍多城”的灣區旅游熱潮。
跨境賽事本身就是爆款內容。自行車選手在港珠澳大橋上飛馳,讓觀眾直觀感受到粵港澳三地無縫銜接的順暢。社交媒體上,“一賽跨三地”“6次無感通關”等相關話題引發熱議。這股熱度也席卷至全球社交平臺。賽事精彩集錦在國外視頻平臺上被廣泛轉載,許多媒體認為這一賽事充分彰顯了大灣區在機制銜接、技術協同與組織統籌等方面取得新成果。跨境賽事帶來的全球矚目,已遠超體育范疇,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活力四射、緊密相連的整體,有力推向全球舞臺。
“無感通關”不僅成就了現象級傳播,也帶火“一場比賽,游遍多城”的旅游消費新模式。想象這樣的周末:清晨在廣州老字號茶樓品嘗地道點心,中午前已通過便捷交通抵達深圳賽場為選手助威,傍晚則漫步于香港尖沙咀海濱,將維港夜景盡收眼底。這種打破行政界線的“灣區一日生活圈”,成為十五運會觀眾的熱門選擇。美團的出行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賽事期間,廣州、深圳、珠海等核心城市的機票預訂量同比激增26%,而毗鄰港珠澳大橋的珠海橫琴、香港大嶼山等區域酒店更是“一房難求”。
大灣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嶺南風情、現代化都市群,以及港、澳兩大國際旅游樞紐,“人文灣區”“休閑灣區”建設已初見成效。十五運會的聚光效應,如同催化劑,有望推動優質資源從分散走向系統性整合,實現大灣區文旅品牌價值的能級躍升。
打造整體文旅品牌,關鍵在于深化資源整合與協同。應以十五運會為契機,建立一套以廣、深、港、澳等核心城市為引擎,有效輻射并帶動其他節點城市的文旅協調發展機制。比如,將佛山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惠州優質的生態旅游資源等串聯起來,共同融入“一程多站”的精品線路設計中,向世界展示一個層次豐富、多元一體的大灣區全域旅游新格局。
兩場跨境賽事“無感通關”的創新實踐,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重要成果,為未來舉辦更多跨境文體商貿活動探索出新路徑。如今,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重大基礎設施已構建起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未來,若能進一步優化跨境交通銜接,簡化通關手續,打造統一的大灣區文旅數字平臺,將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務體驗。
大灣區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是文旅深度融合并賦能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從粵劇到龍舟,從廣府美食到客家文化,這些共同的文化記憶不僅是深厚的精神紐帶,更是可以被持續活化與創新利用的寶貴資產。深入挖掘嶺南文化、僑鄉文化等資源,將其轉化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旅IP,不僅能筑牢文化認同的根基,更能為灣區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文動能與商業價值,向世界講述一個既有傳統底蘊又有未來活力的灣區故事。
體育賽事終會閉幕,但它所激發的灣區文旅融合活力將持續迸發。把握機遇,變“賽事流量”為“發展增量”,大灣區將奔赴更精彩的未來。(作者: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