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化成鎮的化湖風景區呈現出一派風光旖旎的生態圖景。與化湖相隔不遠的化成鎮長潭河村,青瓦白墻、飛檐翹角的“巴山新居”錯落有致,桃李產業園、藍莓采摘園、瓜蔞及淫羊藿種植園點綴其間,共同繪就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畫卷。
長潭河村曾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工作示范村等多項榮譽。這些榮譽不僅是對長潭河村民生改善工作的認可,更是對其精神文明建設成效的肯定。
長潭河村創新推出以黨總支、功能型黨支部、村民自治組織為架構的“1+3+N”村級治理模式,發揮村黨總支的引領作用,構建自治安村、法治護村、德治潤村的融合治理體系,成立產業發展聯合會、新居業主委員會等自治協會,廣泛凝聚基層治理合力。“我們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修訂了村規民約,在全村倡導厚養薄葬、反對鋪張浪費,鄉風文明建設成效深入人心。”長潭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孫啟洋說。
“村里的風氣比之前好了很多,尤其是在集體‘壩壩宴’舉辦后,大家相互攀比的情況變少了。”長潭河村村民孫禮賢說。幾年前,全村365戶、1214人剛剛完成易地搬遷,部分村民想按照以往的習慣舉辦“喬遷宴”,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吃席慶祝。村兩委工作人員在了解到村民心理動向后,倡導“只辦席、不收禮”的新風尚,并在村委會門前廣場舉辦集體“壩壩宴”,樹立了良好的價值導向。
長潭河村還借助“晏陽初講堂”,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為基本形式,引導村民崇尚教育、熱愛教育。長潭河村黨總支書記唐春說,近年來,長潭河村學生升學質量顯著提升,多名學生考入國內知名高校。
為進一步涵養鄉風文明,長潭河村引入“道德銀行”機制——村民通過踐行村規民約、參與公益活動等獲取積分,定期兌換實物獎勵;定期評選“長潭孝心”“長潭好人”“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把崇文尚禮、鄰里和睦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引領,持續做好基層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斷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唐春表示,要把“禮義長潭”的文化根脈與現代文明接軌,持續探索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涵養鄉風文明的有效路徑,為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貢獻一線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丁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