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一步趕不上,步步跟不上”“有了小‘帽子’還要爭取大‘帽子’”……針對科研領域“逐帽”之風盛行的狀況,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有關部門也陸續出臺多項治理舉措,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為“帽子熱”降溫。但“唯帽子”傾向仍難完全消除,堅決遏制科研“逐帽”風,仍需破立并舉、綜合施策。
“帽子”指的是優秀人才獲得的表彰項目和榮譽稱號,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激勵創新、支持高層次人才發展。從“帽子”的作用看,多數“帽子”項目直接與科研經費、薪酬、住房、職稱等掛鉤,成為高校與科研機構“搶人”和評級的核心指標。從現行評價體系來看,通過“帽子”識別優秀人才,相對來說更容易被量化、可操作。從科研資源分配角度來看,科研經費總量雖在增長,但相對固定的“帽子”數量無法與不斷壯大的科研人才隊伍匹配,加劇了競爭白熱化、內卷化。“帽子”光環的過度放大,加劇了科研人員的內卷壓力和焦慮,科研時間被大量消耗于爭頭銜,一些研究人員甚至為了“帽子”而從事研究。長此以往,不利于解決我國科研領域“卡脖子”問題。需加大力度剎住“逐帽”之風。
一方面,要打破“帽子—資源”的剛性綁定。要嚴格控制“帽子”數量,通過調整項目名稱和去標簽化等方法,淡化“帽子”色彩。對“帽子”持有者與“無帽”學者的競爭設置平等門檻,提高科研機構基本科研事業費比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科研,優化青年科研人員支持機制,從而減少資源分配的兩極化。
另一方面,要建立更科學、有側重的綜合評價體系。強調成果質量、原創性和實際貢獻,針對不同崗位和學科特點,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領域分別設置評價標準,根據青年學者、骨干力量、領軍人才分層次設計成長路徑,依據探索期、成長期、成熟期分階段制定目標,及時清理“失效帽子”,防止“一帽永逸”。
同時,社會上也應形成給“帽子”降溫的氛圍,當“帽子”不再是獲取資源、待遇、地位的通行證時,科研人員才能真正獲得松綁,甘坐冷板凳潛心研究,進而形成健康的科研生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向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