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11月16日電 題:樊振東:469天后,王者歸來
新華社記者岳冉冉、李春宇、郭雨祺
11月16日,澳門銀河綜藝館的聚光燈下,第十五屆全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場,上海隊的樊振東與海南隊的林詩棟相遇。
這天,距離樊振東站上巴黎奧運會最高領獎臺已過去469天。
6金
比賽結束,樊振東像巴黎奧運會奪冠那般,再次做出了球星姆巴佩的慶祝動作。之后,他轉(zhuǎn)過身,面對由無數(shù)手機亮光組成的看臺,微笑著揮手。
當日中午,乒乓球男單決賽打響,面對20歲小將林詩棟的沖擊,28歲的樊振東從容不迫。
首局,林詩棟一度9:4領先,但樊振東連取7分以11:9逆轉(zhuǎn)。第二局,倆人比分交替上升,林詩棟11:8扳回一城。之后,樊振東勢如破竹,11:5、11:3、11:4鎖定最后勝利。
這是樊振東連續(xù)四次闖進全運會男單決賽。他也成為繼馬龍后,第二位蟬聯(lián)全運會乒乓球男單金牌的運動員。
當樊振東舉起金牌,全場掌聲雷動。他微微低下頭,讓那枚沉甸甸的金牌貼上胸膛。
坐到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的“小胖”格外開心:“連續(xù)四次進入單打決賽,每次都是遇到困難、戰(zhàn)勝困難才走進決賽;每一屆全運會都是職業(yè)生涯不同的節(jié)點,是非常美好的記憶。”
對于樊振東來說,全運會大多甜蜜。自2013年參加全運會以來,他已收獲6枚金牌,是現(xiàn)役乒乓球運動員中全運會金牌最多的選手。
2013年,年僅16歲的他初登全運舞臺便奪得男團、男雙金牌。2017年天津全運會,樊振東搭檔周雨,在男雙決賽中經(jīng)歷七局鏖戰(zhàn),力克馬龍/許昕,成功衛(wèi)冕。2021年陜西全運會,樊振東再添男團、男單兩金。
“(我的)心態(tài)一直沒有變,進入決賽就是沖擊者。之前的比賽,勝也好,負也好,都不會讓你在決賽中領先。”樊振東說,“對我來說,每一場都是全新的比賽。”
神球
本屆全運會賽場,樊振東打出了多個神球。
觀眾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對手預判到他的回球線路和旋轉(zhuǎn),壓低身體,全力扣殺……銀球高速旋轉(zhuǎn),飛過球網(wǎng)。就在電光石火間,樊振東反手或正手一撥,回出一條直線,穩(wěn)穩(wěn)上臺。
打完神球后,樊振東常一臉淡然,像是完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在現(xiàn)場觀眾如潮的掌聲中,他拿起毛巾擦了擦汗。
樊振東是本屆全運會乒乓球開賽以來,最受人關注的選手之一——
2024年巴黎奧運會摘金后,樊振東淡出國際賽場,退出世界排名。今年6月,他只身前往海外打球,加盟德甲俱樂部薩爾布呂肯。此番歸來,人們期待看到不一樣的“小胖”。
本屆全運會乒乓球單打賽場,樊振東五戰(zhàn)全勝,“打服”了所有人。
1/16決賽,樊振東4:0戰(zhàn)勝河北隊的周雨。1/8決賽,面對湖北隊薛飛,樊振東4:1獲勝。1/4決賽,對陣浙江隊孫正,樊振東4:0橫掃。半決賽,在與北京隊王楚欽的“巔峰對決”中,樊振東4:2逆轉(zhuǎn)取勝。決賽中,面對海南隊的林詩棟,樊振東4:1拿下。
周雨這樣評價:“樊振東球的整體質(zhì)量、厚度,讓你很難打穿他。”
王楚欽也說:“東哥確實有獨到的東西。”
而一直把樊振東視作偶像的林詩棟則感慨:“能拿到銀牌,已來之不易。”
人品
大家關注和喜歡樊振東,不只有他的技術,還有他的人品。
本屆全運會賽場外,發(fā)生過一段關于樊振東的暖心插曲。數(shù)日前,在訓練館里,“小胖”曾向遇到困難的林詩棟伸出援手。
確實,對于林詩棟來說,“一個人就是一支乒乓球隊”不止是口號,也是寫照。相較其他乒乓強隊,海南隊只有林詩棟一名隊員來到澳門,“小石頭”像座孤島,獨自承受著沒有高水平對抗的艱難。
得知林詩棟的困境,樊振東主動來找“小石頭”合練,兩人從多拍對抗到中遠臺對拉、再到精細的臺內(nèi)小球控制,“小胖”傾其所有,毫不留力,反手擰拉、遠臺對拉,他用實戰(zhàn)水準,為林詩棟當起了最寶貴的陪練。
細節(jié)之處,最見人品。沒有人料到,合練的兩人會在數(shù)天后成為決賽主角。
16日中午,當倆人隔網(wǎng)相對,這段故事有了最美好的終章——林詩棟的努力,是對“東哥”無私幫助的感謝;樊振東的登頂,則是他“予人玫瑰”后的余香。
當新華社記者問樊振東:“已是超級全滿貫,你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樊振東思考了幾秒,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去思考。有時候大家會習慣性把目標定得很大或很遠,我認為,不管有多大或多高的目標,都需要每一天、每一次的刻苦訓練,去積累經(jīng)驗、去戰(zhàn)勝困難,才有可能實現(xiàn)目標。”
說完感悟,他話鋒一轉(zhuǎn):“我的全運會征程還沒結束,作為自己來說,希望在團體賽里好好表現(xiàn),幫助團隊走得更遠。”
當樊振東、王楚欽、林詩棟在領獎臺微笑著合影,當他們互相握手、互致祝賀,人們仿佛讀懂了中國乒乓球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