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熱”“冰雪熱”升溫,體育賽事、演出市場活躍……今年以來,我國文化娛樂、旅游服務、體育等改善型服務消費蓬勃發展,帶動內需潛力持續釋放。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居民出游花費4.85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全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531元,同比增長10.3%。
當前,我國消費結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服務消費將逐步成為主導型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近期,《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出臺,對進一步優化文化、旅游、體育等服務供給,激發服務消費新增量等作出明確部署。隨著政策效應逐步釋放,服務消費活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將得到更好滿足。
延伸消費鏈條
一張票根,可以激活多少消費?過去,票根只是一次消費體驗的出入憑證;如今,一張演唱會、足球賽或是藝術展覽的門票可以串聯起“吃、住、行、游、購、娛”,成為探索城市的“通關卡”、拉動消費的“邀請券”。
在北京,圍繞電影生活節策劃的“電影+文旅”“電影+商圈”“電影+文博”等一系列活動開展,消費者可憑借電影節票根,享受吃喝游購的超值優惠;在上海,觀眾憑借“金字塔之巔”特展的票根,可在南京路商圈享購物8折、餐飲滿減、停車優惠等,一場展覽帶動城市綜合消費比例可達1∶30;在江蘇,一張“蘇超”票根,可以解鎖景區、住宿、餐飲等多重優惠……
“票根經濟”紅火,印證著市場蘊含的巨大消費潛力,以及文商體旅融合發展的各種可能。促進文商體旅融合發展、煥新業態滿足多樣需求已成為各地拉動消費的共識之舉。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表示,要繼續打造“跟著演出去旅行”“跟著影視去旅行”等文化旅游套餐,鼓勵各地發展“票根經濟”,推動消費場景跨界聯動、延伸消費鏈條,會同體育總局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品牌,推出更多接地氣、冒熱氣的文商體旅融合活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李璐表示,進一步創造文商體旅融合發展新場景,激活服務消費新可能,要在3個維度上下功夫。在管理維度上,各部門深化“融合發展”的思想認識、管理權限和服務功能等,確保資源能流通、服務能融合。在時間維度上,采用“白+黑”全時段、峰谷調節等運營模式,日間主打文化展覽、研學教育等業態,夜間轉型為燈光秀、Live演出等活力體驗。在空間維度上,活化利用存量空間,將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創園區,城市公園綠地改造為群眾身邊的體育場所等,嵌入式打造文商體旅消費新場景。
增加消費時間
“假期”是擴大文體旅等服務消費“有錢、有閑、有場景”三要素中的關鍵一環。《政策措施》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氣候條件、生產安排、職工帶薪休假制度落實等因素,科學調整每學年的教學和放假時間,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相應縮短寒暑假時間,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務消費時間。
目前,浙江、江蘇、廣東等多地已在試點推行中小學春秋假,讓孩子們在最美的季節走出課堂、擁抱大自然。李璐認為,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是解決公共假期集中出游體驗差、寒暑假季節性局限大等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擴大以家庭為單位的服務消費新增量的重要內容。與學生春秋假相配套,需要將家長的帶薪休假制度切實落地實施,各單位應為職工彈性安排帶薪休假提供便利。此外,學生春秋假需要相關部門做好文旅市場供給和監管相關安排,尤其是針對研學基地、各類公共文化場館等,要做好擴大優質服務的能力建設和服務保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喬云飛表示,熱門博物館等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科學實施預約機制,豐富優質文博內容,優化參觀線路,提升公眾參觀體驗。特別是在寒暑假和節假日,要進一步統籌安全和需求,通過調整單日預約量、取消閉館日、延長開放時間等方式主動應對,最大限度滿足參觀需求。
吸引入境消費
在“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以及離境退稅“即買即退”等政策推動下,“中國游”吸引外國游客紛至沓來,“中國購”迅速升溫。數據顯示,三季度免簽入境外國人724.6萬人次,占入境外國人72.2%,同比上升48.3%。截至8月底,全國離境退稅商店已經超過1萬家,是2024年底的3倍;前三季度辦理離境退稅境外旅客人數同比增長229.8%,退稅金額同比增長97.4%。
北京紅橋市場是外國游客青睞的購物“打卡地”。記者來到市場時,商戶王超正熟練地用英語接待外國游客。王超告訴記者,隨著簽證政策不斷優化,到店的外國游客明顯多了,他們最喜歡中國制造的數碼產品和小家電。初步統計,8月份,紅橋市場接待外國旅游團超過300批次,客源覆蓋71個國家和地區。
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我國在入境消費方面跟國際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入境消費還是服務貿易最大逆差來源之一,這意味著未來有很大增長空間。
李璐表示,入境游呈現深度游、體驗游、文化游、“進貨”游等新趨勢。下一步,除了持續優化外國人來華簽證政策和通訊、住宿、支付等便利化措施,還應在消費層次、消費場景和消費體驗三方面發力,擴大入境消費。一是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打造一批國際消費集聚區和入境消費友好型商圈,積極發展首發經濟,支持國內外優質品牌開展新品首發首秀首展活動。二是鼓勵各地舉辦國潮國風、非遺體驗等特色活動,積極培育多元化消費場景,提升外國游客消費體驗。三是提高旅游消費的品質和文化內涵,更好滿足外國游客沉浸式體驗中國文化生活和采購特色文創產品的需求。(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