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互聯網平臺反壟斷合規指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由此,該《指引》與一些公司股票市場波動的關聯解讀,受到社會關注。
監管部門明確表態,《指引》根本目的在于“支持和引導平臺經營者有效防范反壟斷合規風險”“促進平臺經濟創新和健康發展”。換句話說,這是一份幫助企業“避雷”的合規指南,有助于平臺企業走得更穩更遠。
明確規則、穩定預期,本身就是最珍貴的政策紅利。海內外監管實踐表明,規則模糊不清、三天兩頭說變就變,這種不確定性才是企業經營的風險點。《指引》將執法經驗轉化為清晰的合規標準,列舉了八類典型風險場景,如平臺低于成本銷售、“二選一”及“全網最低價”等,讓企業在開展業務時有章可循。當平臺清楚地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反而能夠放下包袱,敢于在合規的框架內大膽投入和創新。
更重要的是,《指引》推動平臺競爭從“野蠻生長”走向高質量創新。回顧平臺經濟發展歷程,早期的流量爭奪、價格戰、排他性協議等競爭手段,雖然能快速占領市場,卻也導致內耗加劇、創新乏力。如今通過建立全流程合規體系,企業可以將資源從無序競爭中釋放出來,轉向技術、服務和模式的真正創新。這正是把“流量權關進制度的籠子”后,平臺能釋放的創新紅利。
此外,合規本身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競爭力。當下,消費者、合作伙伴與投資者都愈加青睞治理完善、負責任的“良心企業”。良好的合規記錄,能直接轉化為寶貴的市場信譽和資本認可。尤其隨著我國平臺企業揚帆出海,符合國際通行的反壟斷標準,將成為其參與國際競爭的軟實力。
說了這么多,都是關于企業的。那么這份文件和我們普通用戶有什么關系?
你有沒有遇到過在同一家平臺購物,老用戶反而比新用戶價格高的情況?點外賣時,發現常點的那家店突然從搜索結果前列消失了?或者想在某平臺分享一個鏈接,卻只有一堆亂碼……《指引》正是要治理這些我們日常吐槽的套路和亂象。對用戶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可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服務、更公平的價格、更開放的網絡環境。
股價的短期波動有很多原因,有的源于對政策意圖的誤讀與情緒的放大,有的是市場在信息不對稱下的本能反應,還有的是企業經營狀況有重大調整。但若因此誤讀了政策的初衷,則可能錯失其長期價值。這份《指引》的出臺,看似是給平臺戴上了“緊箍咒”,實則是為其鋪設了通往未來的“快車道”。它不是收緊韁繩,而是鋪平賽道;也不是限制奔跑,而是照亮前路。一個規則清晰、公平競爭的環境,正是國家對創新者最堅定的支持,也是對消費者最有力的守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