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江門,地下700米深處。一只捕獲“幽靈粒子”的“大眼”睜開不久,就帶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11月19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我國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在運行兩個月后就交出亮眼“成績單”:研究人員通過對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數據的分析,測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蕩的兩個參數,精度比此前實驗的最好記錄提高了1.5-1.8倍。
“這不僅證明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性能完全達到甚至超過設計預期,更讓人類距離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的目標近了一大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曹俊說。
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對于研究宇宙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然而,這種“幽靈粒子”質量極其微小,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非常難以探測,測量中微子振蕩是目前探測中微子質量最靈敏的方法。

11月18日,工人們正在江門中微子實驗大廳鋪設地墊,其頂上三層是繆子探測裝置。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江門中微子實驗,正是為了捕捉這些“幽靈粒子”而生的“獵手”。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經理王貽芳介紹,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探測器核心是裝在巨型有機玻璃球里的2萬噸液體閃爍體,這個玻璃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有機玻璃容器,讓液體閃爍體的體積比國際現有最大規模增大了20倍。
“這讓探測器就像一只靈敏度拉滿的‘大眼’,能精準捕捉并探測中微子。”王貽芳說。

11月18日,工作人員在江門中微子實驗的純水間監測超純水處理情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目前,中微子有大量謎團尚未解開。從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美國深部地下中微子實驗,到加拿大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全球頂尖科研裝置紛紛“亮劍”,雖技術路徑不同,但目標一致——以中微子為探針,撬開人類未知的大門。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丁赤飚表示,項目團隊將與全球科學家緊密協作,不斷產出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科技成果。
歷經十余年攻堅之路,如今,這個深埋嶺南大地之下的科學重器,正以超高精度打開探索微觀世界的新窗口,為人類揭開宇宙奧秘寫下新篇章。
策劃:陳芳
記者:劉禎、馬曉澄
統籌:郭寶江、董瑞豐、李小虎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單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