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總體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五五”期間,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這一目標的設定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未來又當如何進一步發力?
夯實創新根基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十四五”時期,我國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兩條腿”走路,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進一步夯實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在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方面,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渠道,我國大力支持好奇心驅動的自由探索基礎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要原創性成果。例如,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光子的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態,為容錯量子計算奠定理論基礎;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存在年輕的巖漿活動,為完善全月演化框架提供關鍵科學證據。
在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方面,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部署了納米前沿、催化科學等重點研發任務,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學問題。例如,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構無線通信系統,為6G技術提供了前瞻性基礎支撐;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用于煤炭、天然氣的高效清潔轉化,對我國能源安全和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價值。
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底層的基礎研究做不好,上層的技術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說,實踐證明,基礎研究的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會建得高、立得穩,才能催生更多原始性創新、顛覆性創新。
把握機遇挑戰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這是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發展大勢、準確把握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釋放出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明確信號。
“‘十五五’時期是推動科技強國建設的關鍵攻堅期,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應對復雜多變國際形勢、支撐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
米磊認為,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新時代國家發展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日益嚴峻的技術封鎖,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我們面臨的一些‘卡脖子’技術問題,追根溯源是因為沒有‘吃透’底層的基礎理論,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跟不上。而這一切,歸根結底又是因為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全球創新中心總干事、中國社會經濟系統分析研究會副理事長趙剛說,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在基礎研究。
補齊薄弱環節
重大原創性成果不夠多、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較少……基礎研究仍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激活科技創新源頭活水,穩步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是前提。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其中,基礎研究經費達到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過70%。
趙剛分析,縱向看,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總量隨著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連年攀升;但橫向比,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仍然長期徘徊在低位,2024年雖提升至6.9%,但與主要發達國家15%至25%的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未來,在保持經費投入穩步增長的同時,要不斷優化投入結構,爭取把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提升到10%至15%,逐步接近主要發達國家水平。
基礎研究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等特點,需要廣大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鉆研。米磊認為,青年時期是科研的黃金階段,要穩步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渠道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規模與覆蓋范圍,健全同基礎研究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科技人員薪酬等制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聚焦某一方向開展長周期深耕研究。
“企業不僅是經營主體,也應努力成為基礎研究的主體。”趙剛說,當前,我國企業對于開展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的投入和積極性還不夠。國家可以通過研發補貼等綜合性稅收優惠政策給予支持,鼓勵更多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
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表示,中國科學院將著力加強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產出一批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搶占一批科技制高點,助力早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