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賀蘭山下的寧夏銀川市西夏區富寧村,55歲的村民王曉玲把二層小樓打掃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天氣寒冷,室內卻溫暖如春。“以前羨慕城里人住樓房,如今城里人反過來夸我們住上了小別墅。”說起生活的變化,王曉玲喜上眉梢。
2007年,王曉玲一家從固原市西吉縣搬遷到富寧村,借錢蓋了3間磚木結構的平房。這兩年,村里實施村莊更新計劃,新建了58套抗震宜居新房,王曉玲的房屋在改造范圍內。新房是“交鑰匙工程”,王曉玲一家從平房搬進了寬敞安全的二層獨院小樓。屋頂安裝的分布式光伏板,每月能帶來二三百元的電費收入;冬季取暖也用上了清潔高效的空氣能熱泵,手機上一點即可使用,干凈又省心。“過去燒柴燒煤,屋里臟,還不暖和。現在每月光伏上網的電費收入,差不多就夠支付取暖費了,再也不用為過冬發愁。”王曉玲說。
在富寧村農業產業示范園,49座設施溫棚里暖意融融、生機盎然。羅志安的10座溫棚中,無花果、藍莓、櫻桃等水果作物長勢喜人。“南果北種投資大、風險高,可種好了收益也相當可觀。”羅志安說,剛進入盛果期的一棚大櫻桃就帶來20萬元收入。
南方水果嬌貴,對溫度等技術條件要求嚴格,在北方種植難度不小。為了讓這些水果在富寧村扎根,羅志安對溫棚進行了控溫、水肥一體化等自動化技術改造。相比傳統設施農業,用工更少、管理輕松。“鄉村發展農業,既要瞄準高科技、高產值,也要注重規模化發展。”羅志安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打個樣”,讓村民看到現代農業的前景,積極參與進來,擴大種植規模。
為幫助更多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近年來,富寧村聚焦農業產業示范園和幫扶就業創業基地建設,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強化設施農業的聯農帶農機制,重點培育車厘子、無花果、藍莓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就業基地引進了服裝、包裝、燈籠等加工企業。目前,這些產業已帶動上百名村民就業,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70萬元。
漫步富寧村,農家院落、公共停車場、養老服務中心等建筑物屋頂上,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熠熠生輝。近年來,在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的幫扶下,村里陸續建成了13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如今,村委會辦公用房已全部使用光伏綠電,年均節省電費超過8000元;新投用的智能充電車棚,吸引越來越多村民開上了新能源汽車;“光伏+空氣能熱泵”的清潔組合,讓冬季取暖變得高效又環保。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這為我們建好富民新村指明了方向。”富寧村黨支部書記郭嘉說。
隨著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從銀川市區前來富寧村體驗水果采摘的市民日益增多。村子坐落在賀蘭山腳下,周邊有西夏陵、鎮北堡西部影城等優質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條件優越。
“下一步,我們將在農業產業示范園建一條300米長的光伏長廊,實現生產環節綠電全覆蓋,進一步提升設施農業的品質與效益。同時,積極引導村民建設特色鄉村民宿,讓城里人愿意來、留得下、待得久,帶動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飯’。”郭嘉滿懷信心地描繪著綠碳示范村的新圖景。(經濟日報記者 馬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