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新疆阿克蘇豐慶園示范園架設的防雹網。 本報記者 武亞東攝
風險減量正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近日,在寧波召開的第二屆四明保險論壇上,這一理念再次成為重點議題之一。隨著自然災害、公共安全事件、生產經營波動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不斷上升,風險減量的意義正被放大——不再局限于保險業內的專業詞匯,而是逐漸成為城市治理、產業運行和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基礎環節。
夯實風險識別底座
風險減量的首要任務是風險識別。近年來,國際局勢變化、極端天氣事件、網絡攻擊、供應鏈波動等情況不斷出現,使全球風險呈現多元化、交織化的特點。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表示,目前,風險格局較以往更為復雜,部分風險之間的關聯性增強,呈現出一定的擴散性和跨界性,這促使保險業在識別風險時需要具備更加系統、前瞻的視角,以更好適應風險環境的變化。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極端天氣應對能力建設等項目,努力提升風險識別的精細度與覆蓋面。這些舉措有助于為保險業提供風險識別的基礎數據,幫助行業更全面地掌握風險的底層情況。“風險形態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趨勢。”陳輝認為,我國所面臨的多種風險因素正在疊加演變,如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有所波動,數字化發展所帶來的網絡安全風險頻發。這些趨勢意味著風險的表現方式更加多樣,風險識別的難度和維度相應增加,保險業在開展風險識別時需要不斷更新視角,以適應風險結構的持續變化。
在行業層面,風險識別體系正在通過數據更新和技術升級不斷完善。《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5)》的發布,為行業提供了更符合當前人口健康狀況與死亡率變化的數據基礎,有助于人身險公司更客觀地認識到生命風險的變化,為定價、準備金評估等提供重要依據。同時,科技的廣泛應用正在推動風險識別向更具實時性的方向發展:衛星遙感、高分辨率圖像等技術應用于農業險,使災情識別更加便捷;AI圖像識別和智能傳感器逐步應用于企財險、工程險、城市安全等領域,使隱患發現更加及時。
保險公司正在主動前移識別關口。一些財險公司構建產業鏈“風險圖譜”,通過對能源、化工、電力、物流等行業的上下游環節進行梳理,識別可能影響整體鏈條運行的關鍵節點;壽險公司則圍繞家庭生命周期開展健康風險識別,逐步構建家庭風險畫像。此外,農險板塊采用遙感與物聯網技術識別作物生長狀態及災情變化;車險領域則嘗試通過駕駛行為、三電系統數據等維度識別新能源汽車風險。這些領域的風險識別正從事后走向事前,從單點式識別走向場景化識別。
在這些新變化、新實踐的共同作用下,一套更具層次、更加豐富的風險識別體系正在逐步形成。陳輝認為,對于保險業而言,風險識別不僅是承保環節的基礎工作,更是開展風險管理、推動風險減量的前提條件。越早識別、越充分識別,越有利于提升行業整體的穩健性和服務能力。
推動風險治理前移
如果說風險識別讓風險的輪廓變得清晰,那么風險管理就是在這些輪廓之上搭建起一道道減損的堤壩。監管層持續推動財險、壽險機構強化風險管理能力,將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預防、健康風險干預等納入保險服務的職責范圍。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風險管理理念正在各類場景中不斷延展:在企業端,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嘗試將保險機構納入設備檢測、安全巡查、隱患整改的合作體系;在產業鏈上,越來越多的險企開始繪制產業鏈“風險圖譜”,梳理關鍵節點的薄弱環節;在城市治理中,保險參與屬地安全生產、交通安全、災害風險監測的案例明顯增多。這些變化表明,風險管理正在從保險公司的職責變成共同參與的任務,管理方式不斷向前端滲透。
在這些豐富的場景中,“家庭”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治理起點。與過去相比,當下的家庭在結構、職責和生活韌性方面都面臨新的挑戰。老齡化加深、家庭規模縮小、照護壓力增大、生活成本持續攀升,使家庭成為最容易受到風險沖擊,也最需要獲得支持的單元。在許多專家看來,家庭韌性的提升,可能會在未來的社會治理體系中發揮更大的基礎作用。
由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與平安產險聯合推出的《2025年中國家庭風險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就將“家庭”置于風險治理體系的起點。該研究提出通過“事前預防—事中干預—事后恢復”的全鏈條方式,對家庭風險進行動態畫像與綜合管理。《白皮書》的研究團隊認為,在傳統風險治理框架中,家庭往往被視為被動承受者,而不是主動參與者。但在現實中,一個家庭的收入穩定性、健康狀況、住房安全,往往會影響整個社區的安全指數,進而影響更大范圍的社會結構穩定。將風險管理延伸到家庭,不僅是保險業業務模式的調整,更是現代社會治理邏輯的自然延伸。
在具體實踐中,越來越多的保險機構正積極探索家庭風險減量。平安產險推出的“家無憂”體系,便是一種從家庭空間、家庭責任和家庭成員出發的全場景風險管理嘗試。與傳統的“出險賠付”不同,“家無憂”更強調主動介入家庭生活。例如,為老舊住房進行水電線路檢測、房屋結構隱患排查,為家庭提供漏電、滲水、消防等基礎安全掃描,并在必要時提供消防用品、小型修繕等服務,把風險控制融入最細微的日常生活中。
保險不再是家庭危機的“應急按鈕”,而是陪伴家庭生活的一種安全服務。“我們的目標不是在事故發生時賠多少錢,而是在事故發生前盡量不讓它發生。”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家庭風險的減少,不僅可以提升家庭自身的韌性,還可以助力整個社會韌性的增強。探索家庭風險治理是起點,是風險減量最廣闊的場景。可以說,以家庭為中心的風險治理模式,不僅在保障體系上實現了系統化創新,更推動風險減量理念從宏觀政策落實到最細微的生活場景中。
構建多層協同體系
風險識別讓問題變得清晰,風險管理讓治理手段不斷前移,風險減量則讓風險真的少一點。今年以來,記者走訪多地發現,風險減量已從理念走向實踐,從行業走向社會,從企業走向更廣闊的基層場景。一張更細密、更立體的風險防護網正悄然鋪開。
在寧波,風險減量不斷增力。安責險改革在這里落地生長,從最初的試點,逐漸發展成為一套覆蓋企業、政府、第三方機構的綜合治理機制。在寧波市多部門的統籌協作下,5.2萬家一般工貿企業參保安責險,是上年同期的10倍。同時,隨著保險機構和專業服務團隊深入廠房、園區和街巷,過去難以被企業自行識別的隱患被大量發現。
21.5萬條隱患、93%的整改率……這些數字背后,是300多名專業人員一次次走入車間,一次次爬上樓梯,一次次對設備材質、線路、作業流程進行逐項排查;是數字化平臺對排查質量的評分、復核和閉環管理;更是一座城市對“主動避免一次事故”所作出的努力。寧波市應急管理局局長汪志坦言,很多事故一旦發生,賠付再及時也換不回生命。風險管理前置帶來事故概率的下降、治理成本的減少和社會的安心。
寧波的經驗表明,當安全生產不再是企業一家面對的難題,而是政府、保險機構、專業團隊共同參與的過程,風險治理的基礎會變得更扎實。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張坤認為,這種探索本質上是城市治理系統的前置化,利用市場化手段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效能,其意義遠超保險行業本身。
從沿海到邊疆,風險減量的價值同樣在顯現。在廣袤的新疆,自然條件多變、產業跨度大,風險因素更具不確定性。圍繞“十大產業集群”,新疆人保財險以產業鏈為線索,將風險管理延伸到能源、煤電、新能源電力系統、綠色礦業等重點領域,通過風險評估、設備巡查、場景勘驗等方式,幫助企業提前識別和化解可能的風險點。在農業領域,人保財險為當地1654萬畝棉花、684萬畝主糧和184萬頭牲畜提供風險管理服務,使農業生產鏈條在面對災害時更具韌性。
在新疆南部的阿克蘇地區,防雹網工程更是把風險治理延伸到最基層的鄉村場景。人保財險支持建設的1020畝防雹網示范區在2024年冰雹災害中挽回超過1000萬元損失,直接帶動周邊農戶主動建設防雹網超過3萬畝。一位果農告訴記者:“以前是靠天吃飯,現在我們也能靠自己守護果園了。”人保財險新疆分公司副總經理尹東起認為,阿克蘇的經驗展示了風險減量在基層治理的巨大潛力:不僅減少了經濟損失,更提高了農戶的自防自救能力,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向多方共治轉型。
從家庭生活到城市運行,從產業鏈條到鄉村治理,一套體系化、智能化、協同化的風險治理新體系正在我國加速生長。尹東起表示,風險減量不是保險業的附加值,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設施;不是事后的應急之策,而是事前的治理工程;不是行業內部的技術革新,而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讓家庭更安心、企業更穩定,又讓城市更安全、鄉村更具韌性。(經濟日報記者 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