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前提都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在發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謀發展,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增強經濟和社會韌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十五五”時期,我國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因素將明顯增多,統籌發展和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持續夯實高質量發展安全根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引發鏈式反應。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更加復雜激烈,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的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總的來看,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特別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部分產業領域和技術環節存在“卡脖子”風險。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通常具有高風險和高投入的特點,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制約了開展創新的積極性。持續推進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需在掌握核心科技的基礎上增強安全保障。要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整合創新研發資源,突破重大關鍵科技問題,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其他安全。
我國發展不協調現象長期存在,在經濟領域主要表現為產業發展不協調和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在推進協調發展中增強安全保障,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扎實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避免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積累風險。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通過構建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為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協調發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通過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屏障。一方面,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切實維護好生態安全。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健全國家生態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應對管理體系,提升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另一方面,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安全風險防范與應急管控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形成傳統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開展能源技術革命,加強能源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打通能源、電力等領域的產學研用各環節,把能源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全方位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
對外開放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也使我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互動更加頻繁緊密,我國經濟發展更容易受到外部市場的影響和沖擊。因此,越是開放越要重視安全。一方面,在“引進來”的過程中維護經濟安全和其他領域安全。在開展對外貿易、吸引外資時,注重推動貿易伙伴多元化,避免對單一貿易伙伴的過度依賴,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制度型開放防范風險。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在注重保護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的基礎上引進外資。在防控風險的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筑牢安全屏障。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和南南合作、“大金磚合作”發展,“中國制造”融入全球市場,中國企業也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此過程中,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強海外利益保護。企業要注重研判開展海外投資的可行性,綜合分析包括外匯風險、環保風險、稅務風險等在內的各種風險因素,在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維護好自身權益和國家經濟安全。
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只有真正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凝聚社會共識,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要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托幼、養老等老百姓急難愁盼的事項著手,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業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保障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為引領,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抓手,以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著力點,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實現勞動者工作穩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職業安全。
(作者周紹東 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