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人民立場,深刻把握新形勢下我國城市發展規律和發展大勢,創造性提出人民城市理念。
前不久,隨著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的完成,上海這座超大城市告別了“拎馬桶”的歷史記憶,更多居民享受到更高品質的生活。
這不僅是一個城市的進步,更折射出我國不斷加快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步伐。
11月20日,新華社推出第二十五期“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邀請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潘偉,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市房屋管理局局長高世昀,上海大學副校長、上海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從春,上海市黃浦區小西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顧佳怡,共話上海推進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帶來的經驗與啟示。

嘉賓在第二十五期“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錄制現場交流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瞄準“拎馬桶”改造,持續攻堅久久為功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
一面是高樓大廈的城市繁華,一面是里弄老房的手拎馬桶場景。這樣的反差,曾是國際化都市上海的一道疤痕,是上海市民生活的一大痛點。

上海市黃浦區小西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顧佳怡在第二十五期“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錄制現場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在石庫門老房子里居住過的顧佳怡對此深有感觸:“我是‘85后’,小時候一家四口擠在12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里,沒有獨立衛生空間。天還沒亮,家家戶戶的大人們就會拎著沉甸甸的馬桶,往弄堂口的化糞池跑,清倒完還在旁邊清洗。”
“上海大量建于解放前的石庫門和里弄建筑普遍缺乏衛生設施,往往一個弄堂只有一個公共廁所。一些房屋在特定歷史時期承載了遠超其設計容量的人口,甚至‘三代四代同屋而憩’。”王從春說,到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人均居住面積僅約6.6平方米,數十萬戶家庭低于4平方米,住房空間狹窄、結構脆弱、安全隱患疊加,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是一塊難度極大的“硬骨頭”。

上海大學副校長、上海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從春在第二十五期“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錄制現場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惦念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對推進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改造工作念茲在茲、殷殷囑托。
“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堅持深入細致摸排、創新改造模式、尊重群眾意愿、強化資金保障、抓好高質量實施,通過一個個‘方寸之地’的改造,讓老弄堂煥發了新生機,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高世昀表示。

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市房屋管理局局長高世昀在第二十五期“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錄制現場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持續30多年、久久為功總體完成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是上海舊區改造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記得我快上大學的時候,手拎馬桶改造工程開始了,我們多出了‘一平方米的幸福’。”顧佳怡說,很多鄰居通過舊改,住上了新房子,有了獨立的廚衛設施,用上海老城廂里爺叔、阿姨的話來說就是“盼星星盼月亮,阿拉生活終于改善了”。
以告別“拎馬桶”為著力點打響攻堅戰,上海舊區改造持續深入推進。
高世昀介紹,2022年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后,上海針對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不成套舊住房以及城中村等品質較差、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房屋,開展“兩舊一村”改造。2023年至今,上海全面完成38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受益居民1.3萬戶,完成85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讓2.4萬戶居民實現居有所安。
“下一步,上海將以城市總規為統領,因情施策、精準施策,加快舊住房的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更好保護優秀歷史建筑。在推動城鎮老舊小區、商務樓宇等城市更新中,通過存量空間改造完善社區配套、便民商業等服務場景,實現增進民生福祉、保護歷史風貌、煥新發展空間的有機統一與動態平衡。”高世昀說。

堅持以人為本,攻克“舊改”之難
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對城市管理作出“繡花”妙喻,強調“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
城市舊改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千家萬戶、訴求千差萬別,被稱為“天下第一難”。

空中俯瞰建成后的上海中心城區最大規模非成套舊住房改造項目——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無人機照片,2025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解決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面對風貌保護嚴格要求和物理空間極其有限的情況,必須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特別是部分住戶人均居住面積僅四五平方米,在樓內、戶外挖掘可使用的“寸間”增設衛生設施,涉及到復雜的管道鋪設、結構加固和防水處理,技術難度極大。
“里弄房屋內往往住著多戶人家,有的希望搬遷,有的因周邊配套成熟想留下,有的還存在樓上樓下衛生間錯位改造意見不統一等情況。如何平衡利益、凝聚共識,需要開展極其耐心和細致的群眾工作。”高世昀說。
“舊改之難,不是某一個環節的難,而是一場系統性、綜合性的大考驗。”王從春表示,面對上百萬戶家庭的不同情況,要做到“一戶一策”甚至“一人一策”, 極為考驗城市基層治理的智慧和水平。
舊改過程中,上海沒有采取“一刀切”的簡單辦法,而是以系統性的頂層設計、多渠道的路徑探索,打出一套因地制宜、多方協同的“組合拳”,創新探索出多種改造模式。

拼版照片:上圖是改造前的上海漕溪三村小區居民共用廚房(資料照片);下圖是拆除重建后的上海漕溪三村小區室內獨立廚房和衛生間(2025年10月23日新華社記者方喆攝)。新華社發
高世昀介紹,上海摸索出“統一規劃+整體設計”“抽戶搬遷+設施微改造+保護性修繕”“騰退更新+自愿原地回購回租”等改造模式。
“群眾支持是舊改成功的關鍵。”高世昀認為,居民不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參與者和設計師,把他們的“金點子”變成“金果子”,讓舊改方案獲得了大家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支持。
他帶來了黃浦區長樂邨改造過程中的故事:小區老年人多,最擔心摔倒,居民提議“馬桶旁邊裝個扶手,我們心里就踏實了”,這個建議被采納,衛生設施旁統一加裝了安全扶手;居民反映“原來合用衛生間的浴缸不衛生也不方便,最好能改成淋浴”,據此修改優化方案,實現“衛浴一體”功能升級……

2025年10月29日,上海市楊浦區居民田依平在家清理抽水馬桶。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顧佳怡講述了親身經歷:“每一個項目、每一個弄堂的改造,都發揚全過程人民民主,大家一起開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聽取意見建議,盡量滿足個性化需求,讓居民的心態從‘要我改’變成‘我要改’、從‘慢點搬’變為‘早點搬’。”
構建保護與更新并重的剛性框架,用“繡花功夫”破解空間約束與功能升級的核心矛盾,凝聚多方共治的強大合力……上海舊改實踐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借鑒。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最重要評判標準。
在場外連線的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張雁表示,各地要持續推進城市體檢工作,在城市更新中堅持問題導向,從住房到小區、社區、城區,查找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堅持目標導向,查找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

著眼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上海下“繡花功夫”攻堅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的成功實踐,走出了一條特大城市推動舊改更新與民生改善之路,為全國城市更新提供了有效的實踐探索和生動范本。
記者在采訪調研中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各地對風險隱患突出、居住環境臟亂差的棚戶區、老舊小區、城中村、危舊房等,優先作出改造安排,改善居住環境,讓群眾居住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全國累計改造30多萬個老舊小區,惠及1.3億多城鎮居民。
面對下一步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推進,各地正在著力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服務更加精準、空間更加友好。
“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在宜居安居上持續用力,以更大的智慧和擔當,持續推進‘小梁薄板’舊住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提質擴容保障性租賃住房,提升物業治理水平,把老百姓關心的事辦成辦好。”高世昀說,要讓每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時代的福祉。

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長潘偉在第二十五期“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錄制現場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城市更新?潘偉表示,要在改造初期開展深入細致的摸排工作,為后續改造方案的制定打下堅實基礎;因地制宜創新改造模式,因戶施策、一戶一策,實現原地拆除重建與保護性修繕相結合;充分尊重群眾改造意愿,多方聽取意見建議,堅持先協商再啟動;多渠道籌措保障資金,除國家層面給予補助資金,進一步加大地方財政支持力度;注重高質量實施改造,對完成改造的項目定期開展“回頭看”,讓群眾沒有后顧之憂。
王從春認為,下一步城市更新應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僅“更新房子”,也要“更新生活”,在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同時,注重保護老建筑、老街區,延續城市的記憶與文脈。
“城市更新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其放在實現城市總體目標的大框架中去思考,做到系統謀劃、整體設計。”王從春說,這項工作涉及面廣、復雜度高,必須依靠法治和機制創新,加強交叉學科建設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可持續更新提供堅實支撐。

2025年7月15日,建筑工人在上海黃浦區508-514街坊地塊舊城區改造一期項目一幢樓房屋頂進行鋼筋捆扎作業。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張雁介紹,住房城鄉建設部已印發城市更新規劃編制導則和手冊,指導各地依據城市體檢結果,科學制定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建立完善從專項規劃到片區策劃,再到項目實施方案的規劃實施體系,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估成效、鞏固提升的工作路徑,確保城市更新項目落地落實落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張雁表示,各地要把城市更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系統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統籌實施好一系列民生工程、安全工程、發展工程,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文字記者:新華社記者
海報設計:田粟
統籌:楊進欣、王靜頤、邱星翔、趙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