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消費市場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強化人工智能融合賦能,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開發新產品和增值服務,持續拓展新的消費增量”,為新形勢下推動消費提質擴容、激活內需潛力指明了方向。
新的消費增量從何而來?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推動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高品質、個性化、服務型消費需求加速釋放;另一方面,不同代際、不同收入群體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催生了銀發經濟、“Z世代”消費等細分市場,為消費增量開辟了多元空間。這些深刻變化,既構成了消費增量的現實基礎,也對供給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觀察近期消費市場,一系列結構性變化正在顯現。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5.2%,這意味著每成功4筆實物商品交易就有1筆通過線上完成的。同時,高能效等級家電、新能源汽車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長,居民旅游出行、文化體育等消費持續增加。這些數據勾勒出當前消費市場的重要特征: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快速發展,服務消費持續壯大,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正在重塑消費生態。
拓展新的消費增量,關鍵在于提升供需適配性。來自需求側的變化,要求供給體系必須作出更加靈敏、精準的回應。如果供給創新滯后于需求升級,消費潛力就難以充分釋放;如果供給質量不能滿足消費期待,市場活力就會受到抑制。因此,提升供需適配性不僅是激活消費潛力的有效舉措,更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關鍵環節。
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把握好幾個關系。首先,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融合至關重要。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正推動制造業向柔性化、定制化轉型,服務業向智能化、場景化升級。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等創新產品快速滲透,即時零售、數字文旅等新業態不斷打破傳統消費邊界。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應用,不僅是“從無到有”的突破,還是“從有到優”的提質。
統籌好培育新增長點與鞏固基本盤的關系。拓展增量不能以忽視甚至犧牲存量為代價。在積極拓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服務消費等新領域的同時,必須重視汽車、家電、家居、餐飲等傳統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這些傳統領域不僅規模巨大,而且關聯著廣泛的產業鏈和就業群體,是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拓新”與“穩舊”是可以相互促進的。例如,為傳統家電注入智能元素,可以有效刺激以舊換新的需求;用數字化手段優化線下商圈與餐飲服務,可以提升效率、改善體驗,這本身就是鞏固和擴大存量。龐大的傳統消費市場,恰恰為新技術應用提供了最廣闊的試驗場。
拓展新的消費增量,離不開增量政策的支持。新興消費形態往往面臨標準缺失、監管滯后、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制約。這就要求政策供給與時俱進,既要通過精準的財稅激勵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也要加快建立適應新業態的監管框架,給予新產品新業態更多成長空間。對于傳統消費領域,則要通過優化環境、減輕負擔等方式,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穩定市場預期。近年來,我國在促進消費品以舊換新、服務消費、入境消費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也為下一階段拓展新的消費增量奠定了良好基礎。(作者:熊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