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將至,市場的目光再次投向來年的A股。在深圳、北京,3場頭部券商的資本市場年會前后登場,給出了一個共同的預測:2026年,在更穩的宏觀底盤、更清晰的產業方向和更友好的制度環境支撐下,A股市場奠定了“低波動慢牛”基礎。與此同時,瑞銀、高盛等國際投行也密集更新對中國股市的展望:A股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權重明顯抬升。
宏觀修復與“雙寬松”共振
在中信證券2026年資本市場年會上,中信證券總經理鄒迎光表示,中國資本市場運行的積極動能正在不斷積累,奠定低波動慢牛的基礎。從全球背景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正顯著提升,參與全球治理與維護海外利益的能力也在持續增強。
產業格局方面,中國制造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彰顯出強大韌性,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長7.1%,全產業鏈優勢凸顯。廣大新興市場與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訴求,成為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堅實保障。未來將有更多本土龍頭企業向跨國巨頭轉型,并將份額優勢轉化為定價權。
金融格局方面,伴隨著全球產業力量對比的變化,全球金融秩序也將深刻重塑。中國資產價值的重估有望持續提速。
5%附近的增速、4%左右的赤字率、需求端適度加力,這是中信證券給出的宏觀底色。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判斷,2025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約5%的增速,2026年延續到4.9%左右,財政赤字率大概率維持在4%,專項債額度繼續向基礎設施、科技和民生項目傾斜。這意味著,增長“有底”:不是高歌猛進的“沖高”,而是在結構分化中的溫和修復;政策“有度”:財政更加積極、貨幣保持合理充裕,既托底需求,又避免“大水漫灌”;預期“有錨”:中美經濟周期均呈現“前低后高”,全球格局進入再平衡階段,人民幣匯率溫和偏穩。
與中信證券強調“穩中有進”相呼應,中金公司副董事長、總裁王曙光表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發展,正重塑全球競爭版圖。我國經濟也展現出強大韌性與活力,以人工智能、創新藥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敘事不斷涌現,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走勢積極向好。隨著人工智能迅猛發展,中國超大規模人口與市場孕育的規模效應,正轉化為技術創新的獨特競爭優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的內生動力。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把2026年概括為“財政貨幣雙寬松之年”。他認為,2026年是“十五五”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起步之年;從經濟結構看,2026年是創新育新之年;從風險挑戰看,2026年是風險收斂之年。
如果說國內機構給了宏觀“方向盤”,那么國際投行則給出了“全球坐標系”。高盛最新的判斷是:到2027年,中國股市主要指數仍有約30%的上行空間,預計未來幾年將有數萬億元資金從房地產、低收益債券流向權益資產。瑞銀認為,在全球范圍內,中國資產的性價比正在凸顯,在新興市場資產中屬于“收益適中但確定性較高”的一類。
新質生產力引導產業鏈重塑
“新質生產力”是券商們不約而同提及的高頻詞。中信證券認為,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技術、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在改寫市場的“主線故事”。2025年,“DeepSeek時刻”被多次提及,顯著改變了市場對中美科技差距的刻板印象,點燃了境內外資金對“中國產業升級”的新一輪定價。這背后,是AI算力、算法、數據和應用多環節的國產化突破,也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豐富場景為技術迭代提供的“規模試驗場”。
中金公司則認為,研發大模型本身已進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下一步的關鍵在于AI應用能否在制造業、服務業、出海業務中形成規模報酬遞增。這意味著,資本市場看AI,不再只看“算力概念股”,而是要看誰真正把AI嵌入生產流程、供應鏈管理和商業模式,誰能在海外市場把數字能力轉化為“跨國服務能力”。
“市場結構向‘新經濟’傾斜。今年A股電子行業市值一度超過銀行業。”中信證券給出的這一組對比,是對市場結構性變化的生動注解。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相關板塊(半導體、高端裝備、新能源、創新藥等)在總市值中的占比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傳統行業內部也在加速“拆舊立新”,有的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儲能、光伏等新賽道中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有的通過數字化改造將傳統工廠升級為智能工廠。
國際機構的視角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多家海外資產管理機構在年度展望中指出,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地產承壓,但在AI、自主可控半導體、綠色電力、醫藥創新等領域,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依然具備“成本+工程能力+市場規模”的綜合優勢,A股相關公司估值顯著低于海外同類資產。
A股逐漸成為全球的A股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金研究院院長彭文生表示,我國雙循環格局呈現關鍵新動向。外循環新模式初露端倪,向新興市場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出口資本品與中間品,并通過銀行貸款、企業出海投資形成對外資產,正逐步替代傳統的對美消費品出口與美債投資模式。
這意味著中國不再只是“賣商品”,而是在向新興市場輸出資本品、零部件、生產線乃至整套解決方案。企業的盈利邏輯,從“內需驅動”向“全球需求”擴展;A股公司的定價體系,也從“區域市場”走向“全球比較”。
中信建投把這一趨勢概括為:2026年中企出海與人民幣國際化疊加,有望開辟增長新空間。中信證券首席A股策略師裘翔認為,A股上市公司正陸續轉型為跨國公司,A股不僅是中國的A股,也是全球的A股。“十五五”期間,中企在全球價值鏈分配中的位置有望進一步抬升,把份額優勢轉化為定價權。
要支撐一輪“低波動慢牛”,不僅要有增長故事,更要有制度托底。中信證券認為,資本市場的制度包容性和適應性正在明顯提升。后續的資本市場改革,將聚焦營造更具吸引力的“長錢長投”制度環境,提升優質金融產品供給,并引導上市公司強化回報投資者的意識,形成融資與投資的良性循環。
目前,與發達市場相比,中國居民權益資產占比依然偏低。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均認為,下一步改革的發力點在于:完善養老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制度安排,讓“長錢”真正進入市場;提升優質金融產品供給,發展更多中長期目標收益、穩健分紅產品,降低普通投資者的“擇時焦慮”;推動上市公司提高分紅比例、穩定回購預期,讓投資者切實分享企業成長紅利。
高盛預計,隨著利率維持低位和地產投資回報下行,未來幾年可能有多達6萬億元人民幣從房產、存款等流向股票市場,中國股市正處于“從存量博弈走向增量配置”的關鍵期。
2026年的A股究竟該怎么看、怎么配?3家券商與國際投行的觀點,能歸納出幾條共同主線。
主線一:AI+先進制造。裘翔認為,AI與先進制造的結合,是這一輪成長的“最強支點”:上游包括算力基礎設施、AI芯片、光模塊、數據中心、新型存儲等,受益于AI應用爆發;中游包括工業軟件、機器人、自動化產線、數字孿生,對制造業提質增效;下游包括消費電子、智能汽車、智能家居,將AI真正帶入終端場景。瑞銀將中國科技特別是AI相關企業,列為全球股市“最高信心配置”;多家全球資管也在年度資產配置報告中,將“中國AI與高端制造”列為中長期核心主題之一。
主線二:出海與全球化。中信證券與中金公司均認為,“出海+人民幣國際化”的組合,將是未來5年企業盈利和估值雙修的關鍵。在這一點上,高盛、瑞銀等國際投行的觀點也高度一致:中國股市正逐步成為“全球新興產業鏈”的重要定價場。
主線三:周期與防御。展望2026年,中信證券表示,A股的基本面要從全球市場需求去看,而不是單看本土需求。在此框架下,中美格局決定了行情的節奏和順暢程度,兩個節點(中美簽署貿易協議、美國中期選舉)可能將2026年的行情劃為3段,中美簽署協議后到美國中期選舉前,中美格局相對最穩定,這個階段是做多權益市場的黃金期。從市場流動性來看,追求穩健回報的絕對收益資金持續入市,是資本市場增量流動性格局的核心特征,一定程度上推動了A股寬基指數波動率步入長期下行趨勢;工具型產品逐步搶占傳統主觀多頭產品市場份額,可能會階段性放大局部板塊和主題的波動,但并不影響大局。普通投資者利用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工具型產品,降低個股選擇難度,把精力更多放在“資產配置”而非“短線擇時”。
無論是國內頭部券商,還是國際大型投行,在對2026年A股的判斷上,正在形成一個清晰的方向:2026年的A股,更像是一次“制度升級+結構重構+投資文化遷移”的起點。當“長錢”成為市場主角,有望走出更持久的上行通道。(經濟日報記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