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很多地方都在拉動有效需求,擴大消費。引導消費首先得諳熟消費規律,否則容易花費很大氣力卻踩不到點子上。
沈陽本是一座工業城市,“老派”氣質頗濃,按理說和年輕消費潮流不咋搭界。但當地打出一套“組合拳”,愣是抓住了年輕人的心思,營造出多元時尚、具有“少年感”的消費場景,消費便跟著“跑動”起來。
為何要不遺余力抓住年輕客群?因為他們不僅是當下的消費者,更是未來消費趨勢的風向標。年輕人代表的新型消費主要呈現4個鮮明動向:方便消費、悅己消費、溝通情感消費、自我提升消費。這其中有許多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變化,比如許多年輕人不喜歡文玩收藏,卻熱衷于國潮國貨;不耽于被動審美,而樂于參與體驗;不僅僅為實用功能買單,更愿意為情緒價值付費。
調查顯示,年輕人在對某些消費打卡活動“脫敏”,這并非消費意愿減弱,而是消費意識理性回歸。經歷過各種營銷轟炸后,年輕消費群體變得更加務實。價格固然重要,但品質和服務已成為優先選項。如果僅以低價為賣點,那就誤解了年輕群體的消費觀。他們愿意為優質產品支付合理溢價,但拒絕為虛高營銷買單。
精準把脈年輕人的消費心理,承接方案就上路、對路了。喜歡情緒消費,那么上菜——演出經濟、賽事經濟;喜歡新潮沉浸,那么加菜——首發經濟、體驗經濟……對城市而言,誰會成為下一個“頂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舍得花文火煲湯的慢功夫,踏踏實實營造有利于消費的場景和環境,糅合充滿真誠和善意的地域文化,以真心、細心又暖心的服務,形成更強的消費黏性和情感連接。
一個城市的區位優勢、人口優勢和文旅繁榮固然是穩消費的基本盤,但不足以確保消費熱度長紅,仍需依靠個性化、多樣性吸引“頭回客”,依靠誠信和服務品質錨定“回頭客”。“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亮點、四季都出彩”可別停在口號上。只有市場體量、消費審美、供應效率、制度紅利與創新環境綜合支撐,才能促成消費體驗與供給升級的“雙向奔赴”。包括沈陽在內,一些城市在創新消費需求引領本地優質供給方面尚存不足,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有待深耕。畢竟,通過擴大消費新動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大賬。(經濟日報記者 孫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