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供應鏈是大國經濟循環暢通的關鍵,也是維護經濟安全和發展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合理有序跨境布局”。這些都是對形成更有競爭力、更具韌性產業鏈供應鏈的科學指引和戰略部署。
所謂產業鏈,是指基于最終產品生產所形成的上中下游各環節相關配套鏈條及配套體系。供應鏈則反映了產業鏈各環節之間以及圍繞各環節的核心企業,為滿足中間產品及最終制成品需求所形成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間產品和服務傳遞交換的供需關系。產業鏈本質上是競爭力問題,決定了我們在全球分工中的位勢;供應鏈本質上強調效率和安全的平衡,是經濟穩定可靠運行的基礎所在。正因如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至關重要,這體現在產業鏈供應鏈具有內在穩定性、自主性和柔韌性,能夠在受到外部沖擊后較快自我適應,在受到封鎖打壓時維持有效運轉,在極端情況下保證基本功能。實現這一目標,根本上取決于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和產業體系的完整穩定。
整體上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不僅為贏得大國博弈提供了戰略支撐,也為全球經濟的順暢運行提供了保障。從韌性、安全性和競爭力的維度統籌產業鏈供應鏈建設,既是應對當下各種風險挑戰的迫切需要,更是面向未來、構筑國家發展新優勢的長遠之策。
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復雜嚴峻的內外環境。從國際看,地緣政治沖突日益加劇,美國視中國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采取各種方式進行打壓。從國內看,一些重要產業仍依賴外部技術,產業鏈穩定性不足,關鍵環節存在斷點、堵點,經濟循環還不夠暢通。唯有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構建自主可控、以我為主的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才能真正掌握發展主動權。過去的經濟循環建立在國外主導的技術體系之上,是一種低水平動態平衡。面向未來,唯有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建立以我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和技術基礎,才能使國內外需求有效轉化為推動國內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的內生動力,進而主動響應并引領全球市場需求,通過創新供給激發新需求,最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這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必要舉措。過去這些年來,受綜合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組裝等部分出口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成本敏感型環節,已出現較多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的情況。貿易戰、關稅戰等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境內以美國為重要出口市場的產業鏈外移和分化。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家以所謂“保護國家安全”為借口“筑墻設壘”,試圖和中國“脫鉤斷鏈”,這些都會影響我國關鍵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因此,必須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筑牢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根基,從而系統增強我國在大國博弈中抵御沖擊、駕馭全局的能力。
這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保證。現代化產業體系應當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三個重要要求。完整性,就是要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是衡量產業鏈關聯度和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先進性,就是要高效集聚全球創新要素、自主拓展產業新賽道,體現了一個國家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地位。安全性,就是要實現重要產業鏈自主可控、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我國產業體系部分領域仍存在結構性短板,在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細分行業還有缺項。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更好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在,我國已在多個制造業領域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鏈,并在部分行業確立國際競爭優勢。比如,紡織服裝等傳統制造業和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在產業鏈完整性、技術自主性等方面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體系。但也要看到,我國在基礎制造工藝設備、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等方面仍面臨進口依賴度較高、發展不充分等問題,特別是部分產品存在極端情況下被“卡脖子”的風險。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一直是重要課題,要著眼技術自主可控、產業基礎再造、發展布局優化等繼續發力,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一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補鏈”。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加大財稅政策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企業投入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鏈基礎環節。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力爭重要產品和供應渠道都至少有一個替代來源,形成必要的產業備份系統,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
二是著眼創新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促進“強鏈”。一方面,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聚焦前沿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加快完善創新成果產業化機制。加大對專業化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的政策支持,促進科研成果與市場的對接。另一方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健全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項目組織實施機制,對于少數集中度高、戰略意義重大的產業鏈,通過牽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研究任務等方式強化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從根本上保護企業從事基礎研究和全方位創新的積極性。
三是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多層次有韌性的發展網絡。合理的產業布局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空間基礎和重要保障。要在國內國際兩個維度優化布局,打造優勢互補、安全高效的發展體系。對內,需因地制宜優化區域分工,引導各地基于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等因素,形成特色鮮明、協同聯動的產業格局。關鍵要打破行政壁壘,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區域產業鏈協同水平。對外,應深化全球產業協作,積極構建開放共贏的合作網絡,在更深層次融入國際分工,通過高水平開放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作者王明輝 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