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愛平
2025年,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以下簡稱“強度所”)迎來建所60周年。
60年砥礪奮進,強度所已經基本建成了國際領先的飛行器強度研究與鑒定中心,向黨和國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1965年,強度所在三線建設的時代浪潮中誕生,建立之初即被賦予了“強度理論探索者、強度技術創造者、強度工具提供者、強度設計鑒定者”的光榮使命,成為應對國際封鎖、依靠自力更生開展航空科學技術研究的關鍵布局。
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時代號召下,來自五湖四海的專家學者和科技青年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北的山坳深處。
他們鑿石夯土、拓野開荒,邊抓建設邊做科研,僅用不到兩年時間便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設施一流的全尺寸飛機靜力實驗廠房,并于一年后在此圓滿完成了轟6飛機的全機破壞實驗。
短短數年,強度所相繼突破了全機地面共振實驗、結構穩定性計算方法等強度技術,編制了一批飛機強度規范和手冊指南,向祖國交出了第一份飽含赤誠的答卷,開啟了中國航空強度事業的嶄新篇章。
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60年來,“強度人”勇攀科技高峰,勇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從手搖計算機到數字孿生技術,從單一載荷研究與驗證到多物理場復雜載荷綜合評估,創造了抗疲勞斷裂設計與可靠性、結構振動與動力環境預計、耐久性分析、超高溫評估等領先的強度技術。
60載篳路藍縷,強度所堅持自力更生,構筑了國產自主結構分析軟件SABRE生態體系;持續深化“大強度、新強度、數智強度”發展思路,系統構建了全面滿足飛行器強度與結構完整性要求的多層級專業體系,成為領域內專業技術全覆蓋的研究機構。
從上世紀60年代耀縣(今陜西省耀州區)的大型靜力實驗廠房,到2021年西安市閻良區的超大型氣候環境實驗室,強度所始終以國家戰略為使命,以研制需求為牽引,以科學技術為主線,從研保條件建設到重大基礎設施,從聚焦關鍵突破到體系效能攻關,建成了一大批以超大型氣候環境實驗室、全機落震實驗室為代表的領先的實驗設施群。
60年攻堅克難,強度所構建了三大類、四個層級、內涵豐富、體系完整的領先實驗能力,成為領域內實驗能力全覆蓋的研究機構。
60年來,強度所緊跟祖國召喚,通過戰略轉移優化功能定位,一路走過五地六點,形成了“一總部、三分所、四中心”的運行格局,持續完善以九大全機實驗能力為代表的全譜系軍民用飛機積木式驗證體系,充分發揮航空強度主力軍和“國家隊”作用,以數百計全機實驗、數千項大部件實驗、數萬次部件實驗、數百萬件元件實驗,千錘百煉托起祖國戰鷹翱翔藍天,成為領域內型號研制全覆蓋的研究機構。
近10年來,在以飛行器強度領域專家王彬文為代表的“強度人”共同努力下,強度所深入推進領先創新發展戰略,開創了以“一條主線,兩個回路,三點聯動”為核心的一體兩翼強度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了以全國重點實驗室為龍頭、省部級平臺為核心、行業級平臺為支撐、企業級平臺為基底的“一三五七”強度創新平臺矩陣,攻克了輕質結構沖擊、嚴酷工況生存、氣候環境適應等世界性科學技術難題,突破了全機落震、全機力熱、全機氣候等一批重大實驗能力瓶頸,打造了以模型驅動、虛實融合、數智賦能為主線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踐新范式。
如今,強度所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國際領先的飛行器強度研究與鑒定中心的目標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航空強國建設貢獻“強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