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這片廣袤而富饒的土地上,豐收的畫卷每年都在金秋時節徐徐展開。為了打通東北糧食從田間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運輸,讓豐收之果順暢走向全國市場,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沈陽局)立足地區實際、主動擔當作為,建設了糧食物流鐵路專用線,為實現糧食高效流通、加速豐收成果轉化、推進國家糧食物流體系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糧食物流鐵路專用線,是國鐵沈陽局解決糧食運輸“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核心抓手。農產品運輸的順暢與否直接關系到當地農業經濟的興衰。昌圖縣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有著“遼北糧倉”的稱號,此次鐵路專用線的啟用,具備年15萬噸到發能力,經昌圖火車站與沈大鐵路緊密相連,構建助農興農物流網絡的關鍵一環,大幅度減少了農產品短駁環節,有效降低了綜合物流成本。這是國鐵沈陽局積極響應國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運輸結構調整”號召的生動實踐,更是解決農產品運輸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規劃糧食物流高效運輸方案,是國鐵沈陽局打通糧食運輸“最后一公里”脈絡的關鍵指引。進入10月北糧南運的高峰期,國鐵沈陽局實施運力傾斜,開辟綠色通道。地處京哈鐵路干線的吉林扶余營業站表現尤為突出,日均發運糧食50余車,累計運載量達7萬余噸。為緩解運糧壓力,該站固定運糧專線,安設19條運糧傳送帶,并根據客戶需求,實施優先配空、優先裝車,真正實現了“隨到隨裝、隨裝隨運”。沈陽鐵路物流中心為提升專用線服務效能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為農產品量身制定運輸方案,推出“定點、定時、定線”班列,實現糧食、經濟作物“門到門”運輸。在預訂車、配車、裝卸等環節開辟“綠色通道”,構建了“提前對接、精準規劃、全程保障”的服務模式。
整合運輸資源、開展多式聯運,是國鐵沈陽局打通糧食運輸“最后一公里”的創新之舉。國鐵沈陽局主動出擊,積極整合鐵路、公路、海運等多種運輸資源,開行長春、白城至大連港、營口港的多式聯運班列。通過固定班期、線路和運力,實現了與港口班輪航線的精準對接。10月以來,通過多式聯運運輸糧食116.4萬噸,同比增長56.6%。這種運輸方式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實現無縫銜接,進一步提升物流效率,為糧食運輸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路徑,同時也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定制化裝載方案,是國鐵沈陽局筑牢糧食運輸“最后一公里”安全的核心屏障。對于散裝糧食,采用敞頂集裝箱并運用頂部機械化灌注與苫布密封加固技術,將運輸損耗率嚴格控制在極低水平;對于袋裝糧食,實施“貨不落地”直裝模式,精確規范貨袋擺放間距,從裝載源頭消除運輸途中的刮損隱患。從田間裝車到鐵路貨場,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細致考量與嚴格把控,真正將“顆粒歸倉”的理念貫穿于糧食運輸的全過程。
國鐵沈陽局通過建設專用線、優化服務、開展多式聯運以及量身定制裝載等一系列有力舉措,成功打通了糧食運輸的“最后一公里”。以鐵路為紐帶,連接起了農田與市場,讓豐收的喜悅能夠及時轉化為實際的效益,為東北糧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重要力量。(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