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C7001次動車組以200公里時速從廣州東站平穩駛出,57分鐘直達深圳的通勤新體驗,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版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條前身為1911年廣九鐵路華段的百年線路,歷經提質升級后煥發的新生機,不僅是一次交通設施的迭代,更是對廣深“雙城記”深度融合的有力賦能,為民生出行與區域發展注入了雙向奔赴的強勁動力。
民生導向讓通勤出行更具幸福感。提質工程的核心價值,藏在每一位旅客的真實體驗里。此次升級帶來的六大亮點,精準擊中了城際出行的核心需求,讓“便捷”與“實惠”成為最鮮明的標簽。時速提至200公里,看似3分鐘的旅時壓縮,對每日往返廣深的通勤族而言,卻是日積月累的時間紅利;每日178列的密集車次、高峰時段5分鐘的最短間隔,讓“隨到隨走”的公交化出行成為現實,徹底告別了趕車焦慮。
更具誠意的是票制改革的靈活創新。針對高頻通勤群體推出的30日/60次定期票,最高優惠幅度達38%,廣州東到深圳站的通勤族每月可節省上千元;單次票“當日任意乘”的優化、7.5折起的市場化折扣,讓探親、旅游旅客有了更多性價比選擇。而無縫銜接的換乘服務、中心城區的高效直通,更讓“雙城生活”從選擇變成舒適體驗,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出行幸福感。
區域賦能織密大灣區融合紐帶。廣深城際的提質,從來不止于一條線路的升級,而是大灣區“硬聯通”的關鍵一環。作為連接廣州、東莞、深圳三座核心城市的交通大動脈,這條線路的提質增效,直接拉近了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時空距離,為“一小時生活圈”筑牢了交通基礎。光明城站停靠車次從31列增至47列,精準對接十五運會深圳光明區分會場的賽事保障需求,成為區域協同辦賽的交通支撐。
在廣深共建大灣區“雙子城”的戰略背景下,城際鐵路的提質更具深遠意義。更快的速度、更密的車次、更活的票制,打破了城市間的流動壁壘,讓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的跨城流動更加高效。從廣州的商貿資源到深圳的創新活力,從東莞的制造業基地到沿線的文旅資源,這條升級后的城際線路如同一條“融合紐帶”,推動三座城市的功能互補與產業協同,為大灣區打造世界一流灣區注入了交通動能。
長遠布局讓老線路煥發新動能。百年線路的“逆齡生長”,背后是鐵路部門的精準施策與長遠考量。面對新線開通帶來的客流分流壓力,鐵路部門沒有被動應對,而是通過設備升級、票制創新、服務優化的組合拳,讓老線路重獲競爭力,這正是市場化思維與公共服務屬性的有機結合。線路、橋梁、牽引供電等設施的全面整治,“三位一體”安全保障體系的完善,為200公里時速運行筑牢了安全底線,彰顯了“安全第一”的發展理念。
此次提質工程更印證了交通基礎設施“迭代升級”的發展邏輯。從1911年的廣九鐵路華段到2007年的四線公交化運營,再到如今的200公里時速與智能服務,廣深城際的每一次升級都緊跟時代步伐與民生需求。這種“動態優化、持續提升”的模式,不僅讓老線路始終保持活力,更為全國城際鐵路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體現了鐵路部門服務國家戰略、順應市場需求的責任與擔當。
一條城際鐵路的提質,承載著民生期待,更托舉著區域發展的夢想。廣深城際以200公里的時速,跑出了民生幸福的加速度,也跑出了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速度。未來,隨著更多交通基礎設施的迭代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的“硬聯通”將更加緊密,“軟聯通”將更加深入,必將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書寫更精彩的篇章,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唐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