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巨型吊牌防退貨”登上熱搜,引發廣泛討論。一些服裝商家將吊牌做成A4紙大小,使其無法被隱藏,從而精準阻擊“穿幾天就退”的“羊毛黨”。商家坦言,這是應對高退貨率的無奈之舉,目的在于區分真實試穿與惡意利用退貨政策的行為。
這一設計本質上是商家給網絡消費中的失范行為裝上了一道“物理門禁”——通過增大“作弊”的物理難度,對惡意退貨等行為進行有效甄別。
高退貨率確實是電商行業面臨的現實困境,服裝更是消費者退貨的“重災區”。在傳統零售中,試穿與購買決策在時空上高度統一。而電商環境下,“七天無理由退貨”政策本是為了彌補體驗缺失,卻催生了少數人的機會主義行為。部分買家穿新衣去旅行、拍照甚至通勤后退回,給商家造成清潔成本或者二次銷售的損失。更有甚者,出現“批量退貨”“以新退舊”等惡意退貨行為,讓正常經營的商家不堪重負。
這是“笨”辦法,也是有效的自保。在網絡購物與現實體驗之間,增大“作弊”的難度,實現對不同消費意圖的辨別,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篩選機制。對那些真心購物的消費者而言,“巨型吊牌”除了拆剪時略顯麻煩,并不構成實質障礙;而對意圖“穿一次就退”的人,確實形成了有效阻攔。相較于高退貨造成的損失,“巨型吊牌”是一種低成本的“物理防御”,就像數字平臺常見的驗證碼——用微小的成本,區分真實用戶與自動化程序。
這張無奈的“門禁卡”,也是對電商行業信用體系被破壞的警醒。那些濫用規則的行為雖然只是少數,卻破壞了整個信任體系,降低了正常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被部分消費者濫用的困境下,應對高退貨率而生的“巨型吊牌”,提醒數字時代要如何進一步規范消費行為。
長遠來看,一個健康的商業環境應建立在互信基礎上。“巨型吊牌”或許能暫時降低退貨率,但還應當思考如何建立更合理的退貨規則與更透明的信用體系。例如,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對慣于濫用退貨規則的人,進行精準識別,保護大多數消費者的無憂購物權利。此外,商家也需回歸服務本質,用優質服務降低退貨率。例如,更關注產品本身的質量與描述準確性——許多退貨正是源于商品與描述不符或商品質量不佳。
權利平衡與相互尊重的經濟生態才是可持續的。當信用體系足夠健全、規則執行足夠公正,商家無需依賴物理手段設防,消費者也能在誠信環境中放心消費,數字消費生態才能真正實現良性循環。(本報評論員朱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