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一種由麥芽、水、啤酒花和酵母通過特定釀造工藝制成的酒精飲品。中國啤酒產業發展至今已逾百年,經歷了從傳統釀造到工業化生產的重大轉變。自2002年以來,我國連續位居世界啤酒生產國和消費國榜首。到2013年,我國啤酒產量為5062萬噸,達到歷史最大生產規模。
“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轉變”,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品牌指明了方向,同樣對推動啤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促使啤酒企業注重技術創新、質量提升和品牌建設。
在存量競爭態勢愈發突出、消費需求日益分化多元的當下,啤酒行業如何創新求變,在“量大”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質強”,打造國際影響力?記者進行了深入調研。
存量競爭
走進哈爾濱啤酒博物館,一眼百年。乘“時光列車”重回百年老街,不知不覺被牽入歷史深處。1900年,一名俄國商人瞅準中東鐵路開工的商機,在當時的國際性商埠哈爾濱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這是哈爾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3年后,英德商人在青島建立啤酒廠;外國資本也陸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廠,催生五星、五羊等早期地方品牌。但由于我國經濟水平一直較低,啤酒需求不高,生產銷售范圍較小。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啤酒工業快速發展,產量增加、品種增多,質量也顯著提高。不過,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國內啤酒才真正崛起。
1985年,我國實施“啤酒專項”工程。在政策支持下,各地紛紛興建啤酒廠,地方啤酒廠數量最高時超800家,誕生眾多知名區域啤酒品牌,甚至形成了“一城一啤”格局。此時,行業生產規模快速擴大,供銷兩旺。
1993年,我國啤酒產量超越德國,在此后8年里一直穩居世界第二;同年,青島啤酒先后在港交所和上交所掛牌,并率先在行業掀起并購潮。2002年,我國啤酒總產量達到2402.7萬噸,躍居世界第一。
產量擴張也伴隨著行業整合。外資品牌相繼進入中國市場。在大廠并購擴張過程中,眾多地方品牌被吞并或消失。
2013年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隨著供需矛盾逐漸顯現,我國啤酒產量見頂,此后縮量調整,行業步入存量競爭時代。
對傳統啤酒的需求減少是行業產量下滑的主要原因。貴州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再杰介紹,截至2023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21.1%,較2013年的14.9%提升6.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傳統啤酒消費主力(20歲—40歲)占比從35%下降至28%。增減之間,啤酒行業產量萎縮已不可避免。
消費趨向健康化也是啤酒產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從百威中國市場部發布的信息了解到,消費者健康意識覺醒,啤酒消費從“喝飽”向“喝好”轉變。
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元月指出,產銷量回落是市場容量出現階段性飽和的必然現象,也是中國啤酒業從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重要標志之一。
歷經區域生產企業快速興起、外資企業進駐、中外合資企業創辦、行業頭部企業并購整合以及市場價格充分競爭和高端化發展階段,中國啤酒行業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場競爭格局,華潤、青島、燕京等五大品牌合計占據市場70%以上的份額,并持續提升。
元月認為,在市場份額高度集中下的存量競爭時代,過去“跑馬圈地”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啤酒行業要錨定高質量發展主航道,適應行業提質和細分新趨勢,主動鏈接消費需求,謀求業務增量。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營銷副總裁李輝坦言:“企業要以創新開拓市場新空間,通過精準定位、口味創新、場景適配和差異化戰略,與消費者建立心智共鳴。”

百威佛山工廠是百威集團全球最先進的啤酒生產基地之一,產能達160萬噸,是國家級綠色工廠、佛山市首批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資料圖片)
識變應變
隨著消費水平提高,我國消費者對啤酒的需求由大眾化向高端化、精致化、細分化方向發展。啤酒企業瞄準消費市場“痛點”,以“高、細、精、快”為方向,積極打造增長新動能。市場力量促進啤酒企業從開發增量轉向激活存量,產品為王并且開發新增量的時代隨之而來。
高:以行業高端化打開增長空間。
2016年春季糖酒會期間,進口啤酒一躍成為熱門話題。
據中國酒業協會統計,2012年至2015年,我國啤酒進口量累計增長738.6%。分析進口啤酒爆發式增長的主要原因,既有國產啤酒產品結構單一,創新滯后于消費需求,也有國內消費者“進口的就是好的”消費心態加持。進口啤酒雖然在國內市場占比不高,但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綜合判斷,消費市場進入了對品質比較敏感而對價格不那么敏感的時代。
在存量競爭時代,銷售均價提升成為行業收入規模擴張的核心驅動力。
在此背景下,啤酒企業于2017年前后陸續開啟高端化戰略轉型,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攻占10元以上價格帶。百威中國、華潤、青島啤酒等行業龍頭還紛紛涉足千元啤酒市場,推出了各自旗下的超高端產品。
中泰證券研究所研究報告指出,啤酒企業產品升級,補齊了原來的空白價格帶,并持續向上突破價格天花板。在此帶動下,啤酒噸價持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顯著改善。
2025年半年報顯示,啤酒企業增長主要來自中高端產品。華潤中高檔及以上啤酒銷量同比增長超過10%,其中“喜力”銷量增長破兩成,“老雪”銷量同比增長超70%,“紅爵”銷量同比翻倍增長;青島啤酒中高端以上產品實現銷量199.2萬千升,其中高端生鮮青島原漿半年累計增長27.5%,青島白啤同比增長27.3%;燕京啤酒以燕京U8為代表的中高檔產品收入同比增長9.32%,實現營收55.36億元,占主營業務比例從去年同期的68.54%提升至70.11%。
華潤啤酒董事會主席趙春武表示,中國高端啤酒天花板仍然很高,“十五五”時期,華潤將繼續擴大高端化作為首要戰略任務。
細:以產品多樣化滿足不同消費人群。
走進位于青島市登州路56號的青島啤酒廠會議室,長方形桌上擺滿了品類豐富的啤酒,既有經典、純生、白啤等大單品,也有原漿、水晶純生等生鮮產品,還有超高端“一世傳奇”。
青島啤酒廠副廠長趙維成說,圍繞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需求,通過持續創新和品質升級,青啤產品實現了從“有一瓶”到“有一套”的轉變,從單一品種單一口味發展到9大類、100多個產品系列。
“在當下消費大潮中,消費者分層、分群、分化特征明顯,如何通過社區、社群找到一些圈層,并開發、設計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十分關鍵。”啤酒行業營銷專家方剛說。
青島啤酒戰略投資管理總部部長助理臧紹磊表示,“90后”“00后”逐漸成為啤酒消費主力,消費需求多元化趨勢較為明顯。這一群體受教育程度高、物質條件好、信息獲取易,不僅關注產品本身好不好喝,還關注消費是否能帶來情緒價值和獨特體驗。
針對年輕人群的社交場景,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將U8作為核心單品,以“小度酒、大滋味”的特性契合年輕人的飲酒偏好。該公司副總經理申長亮介紹,目前燕京已構建起“年輕社交—健康需求—商務高端—家庭分享—區域特色”的多維度場景化矩陣,布局更趨立體。
珠江啤酒則根據消費者對啤酒風味、包裝設計的個性化需求,推動產品煥新升級,豐富“3+N”(雪堡、純生、珠江+特色)產品矩陣,持續推出超高端啤酒以及珠江純生、珠江原漿等市場暢銷產品。
精:以精釀啤酒引領消費潮流。
近兩年,五糧液下屬公司、好想你、蜜雪冰城等紛紛跨界推出精釀啤酒產品,賽道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在行業逐漸進入成熟期、市場整體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借力啤酒高端化發展趨勢,精釀啤酒逐漸成為行業備受關注的一部分。
元月表示,精釀啤酒的興起是消費升級的市場變化前沿,是消費者追求產品差異化的選擇。調研顯示,口感豐富多變、表達生活態度以及飲用體驗感好,是消費者選擇精釀啤酒的最主要原因。
河北邯鄲優布勞精釀啤酒誕生于2013年。經過10余年發展,優布勞精釀酒館在全國布局了2000多家門店。優布勞創始人李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精釀啤酒的魅力在于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體現在口感上,更在于其背后的品牌故事和釀造工藝,承載著彰顯自我的社交屬性。
近年來,啤酒巨頭也相繼布局精釀啤酒,如華潤啤酒的JOY BREW酒館和啤酒小鎮項目,青島啤酒1903酒吧和時光海岸精釀啤酒花園,以及百威中國的鵝島餐吧、拳擊貓酒吧。精釀啤酒也為眾多新零售商超甚至是餐飲商入局啤酒賽道提供了機會。京東七鮮、盒馬、胖東來等近年來都加入了精釀啤酒市場。中信證券表示,隨著啤酒大廠開始收購精釀品牌以及越來越多的新玩家出現,精釀啤酒在品質需求推動下將迎來快速擴容階段。
不過,精釀啤酒市場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市場培育成本高、原材料進口依賴度高、渠道壁壘突破難等。此外,精釀啤酒發展時間較短,在產品及服務質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短板。
快:以即時零售重塑銷售渠道。
青島啤酒在行業內率先布局即時零售模式,2020年正式組建專項團隊時,全網GMV(商品交易總額)僅約2億元,而短短5年后,這一數字飆升近10倍,復合增長率超過50%。
2025年3月6日,華潤啤酒與歪馬送酒簽署戰略協議,雙方將開發適配即時零售場景的特色產品,通過資源整合與技術協同,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啤酒體驗。
即時零售從應急場景而生,隨著消費者對“線上下單+30分鐘送達”需求的日常化,很多新的需求和場景不斷被激活。2025年,互聯網頭部公司將閃購業務升級為獨立品牌,并在主站開設一級入口,加大費用投入,即時零售布局更為激進。從行業趨勢來看,未來幾年即時零售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預計2030年突破2萬億元。
啤酒憑借高即時性、低便攜性和夜間消費高頻的特點,成為即時零售核心品類之一,滲透率穩步提升。華潤與歪馬送酒的戰略合作,正是對這一趨勢的積極響應。
高速增長的背后,是品牌對行業趨勢的精準洞察。消費者在300米以內會有到店的場景需求,而超過300米,更多消費者會選擇即時零售及電商業態。
青島原漿過去是“只有釀酒師才能喝到的啤酒”,現在借助即時零售精準選址、需求熱力匹配,青島啤酒把7天保質期的精品原漿覆蓋到超過30個城市1000家門店,最快30分鐘就能抵達消費者餐桌。
對于啤酒行業來說,即時零售已成為可確定的增長方式。重慶投資咨詢集團研究員李培認為,更好地發展即時零售,限時直達消費者,有助于提升消費者品嘗的新鮮感。同時,即時零售重構了“深度分銷”的定義,讓弱勢市場突破、高端產品破圈、短保品類規模化成為可能。
產城融合
一業帶百業。
啤酒產業涵蓋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產品分銷、銷售與消費的全過程,產業鏈條長、上下游聯動性強,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
元月表示,啤酒行業在我國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和消費市場,是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的重要領域,也是積極培育文商旅融合消費熱點的重要媒介,還是貼近消費者、激發產業創新活力和消費場景塑造的重要載體。
啤酒的社交屬性,在體驗至上、場景為王的新消費時代被放大。通過與體育賽事、音樂演出、文化參觀等多種場景的結合,啤酒消費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
作為首屆青島國際啤酒節發起者的青島啤酒,35年來深度參與策劃、運營和創新,近年來更是在新場景、新模式、新科技上“齊亮相”,依托青啤博物館、時尚酒吧、啤酒速遞局等玩轉“啤酒+”。
在青島啤酒交易所,20多個龍頭供應10多種當日鮮啤,依據購買熱度調整單價,消費者可以體驗客串“操盤手”的樂趣。根據“行情”選酒,充滿“金融味兒”的創意互動,滿足了年輕一代追逐新潮的愿望,讓游客在價格漲跌中感受啤酒文化的參與感,青島“啤酒之都”的城市標簽也由此轉化為可觸摸、可互動的真實體驗,這正是文旅融合的深層價值所在。
李輝說,這些新場景是與用戶特別是年輕用戶互動的橋頭堡,有助于形成“敢玩、愛玩、會玩”的品牌認知,成為消費者心智中的“第一聯想”。
福建莆田的百威中國啤酒博物館里,在糖化車間,游客能了解麥芽變麥汁的奧秘;在“啤酒智能化生產包裝車間”,可現場感受最快每秒45罐次的生產線,觀看碼垛機轉動“手臂”高效作業場景。目前,百威中國啤酒博物館已經成為福建省首批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每年接待省內外游客超7萬人次。
專家表示,加快酒旅融合,助推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沉浸式、互動性強的消費場景和體驗,讓消費過程成為品牌價值的生動詮釋和美好記憶,是啤酒行業激活消費的關鍵所在。
啤酒的本地基因,使其與城市共榮共生,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百威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自2014年9月遷入哈爾濱市平房區哈南工業園區以來,通過龐大投資和綠色制造技術,迅速成為黑龍江省內規模最大的啤酒生產基地。新啤酒廠全力打造數字化與綠色化智能工廠,賦能當地啤酒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與綠色轉型,助力百年工業老城煥發全新活力,實現了啤酒與城市共生共榮。
現如今,哈爾濱啤酒廠已打造出集啤酒生產、包裝、運輸等在內的全過程產業鏈,年產能達100萬噸,是哈爾濱市啤酒產業的核心。目前,哈爾濱啤酒年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量居全國前列,產業鏈帶動效應顯著。
今年8月,莆田市被授予“中國啤酒制造之城”稱號。這一稱號既體現了莆田作為東南沿海重要啤酒產業基地的領先地位,也彰顯了其以特色產業推動城市轉型、深化產城融合的發展成效。
莆田“啤酒之城”的發展之路與百威雪津的發展息息相關。扎根莆田40年,百威雪津依托鏈主優勢,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擴鏈、延鏈與補鏈,吸引玻璃、制罐等30余家配套企業入駐,從瓶身到包裝、從原料到能源,逐步在木蘭溪沿岸形成了產業集聚區。
錨定“雙碳”
實現“雙碳”目標,不僅是我國承擔國際義務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作為工業企業碳排放量控制的重要領域,啤酒產業如何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備受關注。
既要生產好的啤酒,也要創造好的生態。2021年4月,中國酒業協會發布《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明確啤酒行業要向綠色生態發展全面轉型,“零碳產區”“零碳工廠”首次成為建設目標。各啤酒企業錨定“雙碳”目標,以行業“十四五”規劃為指引,積極探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干毛巾里擰水”,做好節水文章。
據了解,新建的百威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從設計階段,就定位為亞太區的標桿工廠,其各項生產和消耗指標在整個亞太區的啤酒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哈爾濱啤酒廠廠長周勝說,水作為啤酒釀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原料,貫穿于整個流程。目前,國家對于新建啤酒廠的取水定額為3.5立方米/千升,而哈爾濱啤酒廠的取水指標遠低于該數據,反映出百威集團在低碳環保方面的積極作為。
近幾年,青島啤酒持續加強節水管理、提升用水效能,多家工廠成功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用水企業、園區水效領跑者名單”。同時,積極探索循環技術與工藝,實現對啤酒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溢流水、冷凝水、設備冷卻水、中水等的循環回收利用。
“這就像是‘在干毛巾里擰水’。”青島啤酒生態環境管理總部生產運營總監董建強說,青島啤酒始終秉承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深度處理、梯級利用的節水理念,建立并優化卓越目標管理體系、完善用水流程,落實23個用水KPI指標,借助信息化MES平臺對每個用水點實時在線監控改進,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效,調整用能結構,做好節能文章。
有統計顯示,蒸汽碳排放占啤酒廠碳排放的50%以上,電能占40%至45%,剩下部分為含氟制冷劑等。因此,啤酒行業降碳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降低能耗,提高用能效率;二是調整用能結構,提升綠電比例。
在啤酒生產過程中,酒廠會使用大量蒸汽作為熱源,蒸汽生產和余熱回收是降碳的關鍵環節。
2022年,百威中國引入先進的工業熱泵技術,將糖化、發酵、過濾、灌裝等環節產生的余熱溫度提升至90℃以上,并重新投入到生產流程中,替代化石燃料,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百威中國有26家工廠采用一種或多種熱泵技術。百威南通工廠通過合同能源這種創新管理模式建立了大型集成熱泵熱能中心,涵蓋了大部分熱泵利用場景,裝機容量達1400千瓦,采用冷熱雙效模式,充分回收余熱并進行再利用,將工廠全年每百升啤酒熱耗降低了25%。
在用能結構優化上,華潤啤酒投入近1.3億元淘汰燃煤鍋爐,年節省煤炭近20萬噸。2023年,華潤啤酒38家生產工廠配備沼氣鍋爐,啤酒工廠配置率達62%,年產生近13.2萬噸蒸汽,年節約蒸汽成本約3517萬元;全國生產工廠推進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全部投用后每年產生8653萬千瓦時綠電。
近年來,燕京啤酒生產設備更加節能環保,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廣泛應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大幅提高,減少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珠江啤酒投資約2億元分批實施節能環保、工藝優化、效率提升等設備技改80多項,積極應用先進裝備和工藝,加快產業綠色化、數智化升級。其中,光伏發電項目覆蓋旗下9家企業,光伏總裝機容量約30兆瓦,光伏發電量折算減排二氧化碳約9000噸。
上下游協同,做好全價值鏈凈零排放文章。
啤酒企業不僅積極推進自身綠色低碳發展,還注重發揮鏈主作用,通過采用低碳包裝材料、運用低碳運輸方式等,帶動玻璃瓶、易拉罐、紙箱等上下游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青島啤酒在國內首創的“啤酒高濃廢水與市政污水協同處理減污降碳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有效降低了啤酒廠和下游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成本和碳排放,已推廣至公司38家啤酒廠,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近2.1萬噸。
2024年,燕京收集匯總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首次發布《燕京啤酒一瓶啤酒碳足跡白皮書》,一瓶500毫升的燕京U8啤酒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平均碳足跡為100.04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申長亮介紹,這一成績的背后,是燕京啤酒對每一個生產環節精雕細琢的結果——從原料采集、生產制造到最后的產品分銷,每個步驟都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當然,啤酒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絕非易事。今年9月,我國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明確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這意味著,啤酒企業在建設零碳工廠過程中,還要積極謀劃制定甲烷、氧化亞氮、含氟氣體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控排方案。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淑翠建議,應支持啤酒頭部企業加大與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加大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產品研發,突破智能灌裝設備技術等。引導企業應用啤酒高濃廢水協同處理技術,科學合理處理廢料,實現碳減排。
揚長補短
今年7月,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2025全球啤酒品牌價值50強”,前5名均是國際品牌,前10名中只有2家中國企業。與此同時,大麥、啤酒花等核心生產原料高度依賴進口,制約著行業發展質量和安全。
產能做大之后,品質和影響如何更強,是國內啤酒行業不可回避的問題。答案就在鍛長板、補短板。
要揚裝備技術之長,保持競爭優勢。
今天,我國啤酒產業正進入日益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這不僅反映出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也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表示,依托智能化、數字化技術,中國啤酒產業加快釀造技藝和裝備創新,僅用20年就實現了跨越式趕超,成為最具科技實力的啤酒釀造大國,實現了從“中國啤酒學世界”到“世界啤酒看中國”的逆襲。我國啤酒行業還涌現出一批具有標桿示范作用的智能工廠、燈塔工廠。青島啤酒廠是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可持續燈塔工廠”,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和系統,目前已建成包裝生產線管理等7大智能管理系統,智能化排產、一鍵釀造,帶來了與傳統啤酒釀造迥然不同的生產模式,智能產線單日平均產量提升了60%,成品出庫效率提高了50%,廠區碳排放密度在3年間降低了62%。
啤酒產業逐年加大研發投入,培養并選拔出中國釀酒大師、國家級評酒委員、釀酒師、品酒師、侍酒師等專業素養國際領先的人才梯隊,充盈產業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啟貴建議,啤酒企業應更加重視科技和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發展,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提升智能研發能力。
要揚市場規模之長,打造多元產品。
大規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為啤酒企業創新活動提供了合適的試驗場,使新技術更容易實現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加速新技術、新產品投入市場。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溫興琦認為,總體上看,啤酒行業已進入“品類細分+場景創新+文化賦能”的三維增長模式;未來,市場增長邏輯將會發生重要變化,從“渠道鋪貨”轉向“價值共鳴”,從“單一品類”轉向“多元生態”,從“地域符號”轉向“全球共享”。
順應發展趨勢,方剛認為,過去行業龍頭企業對消費端的關注和研究不足;未來,要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大消費端研究,引領市場需求。
要補齊原料短板,建設安全可靠的供應鏈。
我國啤酒制造業屬于現代輸入型產業,加工制造水平發展較快,但上游原料的風險始終存在。
大麥是啤酒釀造的主要原料,也是原料成本中占比最大的一項。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郭剛剛介紹,2008年以前,國產大麥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加速和飼料工業的快速發展,大麥進口呈爆發式增長和劇烈波動態勢,在2015、2021以及2024等高峰年份,我國一年要進口大麥超1000萬噸。國內大麥種植面積的穩定性和農戶生產積極性嚴重受挫,也影響了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
華潤牽頭的“國產啤麥品質提升及標準化種植質量保障體系研究”項目應運而生,就是要解決國產大麥產業化及啤酒釀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025年,華潤啤酒已完成內蒙古、西北、江蘇三大產區共計2萬畝國產大麥標準化種植工作,國產大麥質量提升,品質與進口麥芽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再以啤酒花為例,研究資料顯示,我國啤酒花整體自給率不足60%,而香型啤酒花整體產量不足20%。隨著啤酒業結構性調整和精釀啤酒的快速發展,高品質啤酒花及特色香型啤酒花將更加依賴進口,成為制約啤酒行業發展的瓶頸。
中國酒業協會指出,啤酒花生產企業應加強新型酒花品種的培育和生產,不斷滿足我國啤酒企業特別是精釀啤酒企業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青島啤酒與亞盛綠鑫集團在甘肅酒泉共建“啤酒花共建基地”,青啤依托自身的科研創新實力,進行酒花基礎科學研究、啤酒花新品種聯合培育等,加快推動國產酒花的產業化、特色化發展。
要補齊創新短板,釀造被全球認可的中國啤酒。
“我國啤酒行業很早就開始引進、消化和吸收,國產化表現非常出色,目前產業水平能夠與全球保持一致。”江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巖說,無論是拉格啤酒還是艾爾啤酒,我國企業都積極嘗試各種類型。但要真正成為啤酒強國,中國啤酒企業需要研發核心技術,加快產品創新,最終打造出中國發明且被全世界認可接受的啤酒。
未來,除了產品和技術創新,還不能忽視文化創新在啤酒國際化中的作用。
元月認為,要發揮產區、企業、品牌所具有的文化稟賦、文化資源、文化風格、文化傳統,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文化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多樣和品質多樣的產品。
“應更好地梳理和提煉,向世界有效傳播,讓更多國際消費者深入了解中國啤酒文化,感受中國啤酒的魅力。”元月說,中國酒業協會將積極加強國際合作,讓國內品牌有更多機會面向國際市場,增加品牌曝光度和聲量。
專家表示,國內啤酒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良好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表現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隱形通行證”,能有效規避潛在的碳關稅等貿易壁壘,為全球化布局拓展空間。
中國啤酒產業有著精彩的過往,有著奮進的今天,更有著充滿希望的未來。在一杯杯回味無窮的啤酒中,留存著歷史發展的軌跡,記錄著流行文化的興衰,映照著社會變化的多彩。為了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產業發展可持續,中國啤酒企業理當中流奮楫、破浪前行!
(調研組成員:經濟日報記者 李彥臻 溫寶臣 劉 成 梁方圓 中國經濟網記者 鞠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