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來自粵港澳三地的火炬手蘇炳添、張家朗、李祎用手中的火炬“綻放”點燃了主火炬塔。令人驚訝的是,主火炬塔里熊熊燃燒的并不是真實的火焰,而是由水霧和光電科技效果共同組合的“科技之火”。這火源采集自南海1522米深處的可燃冰。而“水舞臺”上那片波光粼粼的水,也是“天上送下來的”。開幕式總制作人王銳祥表示,導演團隊因地制宜,將彩排期間的雨水留下,變成舞臺道具,最終在體育場內“造出一片海”。這場體育盛會,不僅首次實現全過程碳中和,更讓綠色低碳理念貫穿賽事始終。
實實在在的改變在各個場館中悄然發生:它們不再只是為比賽而建的臨時舞臺,而是通過節能改造、資源循環和智慧管理,變成更環保、更耐用、更貼近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間。在“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原則下,超過90%的比賽場館由已有場館改造而來。以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為例,這座曾見證九運會、亞運會輝煌的場館,通過設置屋頂光伏系統、更換低傳熱系數和低碳隔熱系數的節能玻璃等一系列改造,成為此次全運會開幕式的場地。90%場館改造率的背后,是綠色技術的深度應用。這些煥新登場的運動場館兼顧了賽時專業需求與賽后大眾使用需求,將在賽后向公眾全面開放,讓賽事紅利真正普惠于民。
為了辦好綠色全運,廣東一次性購買了18.8萬張“綠證”,實現廣東賽區所有比賽場館賽事用電100%綠電覆蓋。從云貴高原山間的水電,到南海海上的風電,甚至是城市里廠房、停車場上的太陽能等,每一張“綠證”都可追溯。綠電跨區域協同供應,減少碳排放約16萬噸,相當于多種植了約888萬棵樹木。
走在廣州的街頭,隨處可見“我為全運降點碳”的活動標語。市民可以通過線下集章互動解鎖綠色禮品,也可在線上依托“碳普惠服務”平臺,通過日常踐行綠色出行、節約用電、垃圾回收等低碳行為活動獲得碳減排量或碳幣,兌換零碳禮品。據悉,活動收到了超百萬份的市民減碳承諾。讓綠色生活可感知、可享受,這才是綠色全運會最珍貴的遺產。
全運會精彩仍在繼續,而它所踐行的綠色理念體現了體育盛會與生態保護的深度融合,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注入了綠色動能,更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體育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共生共榮。
(作者:朱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