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園林承擔著改善生態、美化環境、提供休閑空間等多重功能。智慧園林建設通過數字技術與園林管理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既為市民游客帶來全新游園體驗,也為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每到深秋時節,城市園林色彩斑斕、景美如畫,吸引著眾多市民游客。在自然美景背后,你是否感受到科技植入帶來的系統變化?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迅速發展,我國園林建設步入數字技術規模化應用與智慧化升級并行的新階段。智能導覽系統、AR互動裝置等數字化服務,讓游客獲得個性化路線規劃與沉浸式文化體驗;物聯網監測與大數據分析優化園林養護效率,推動資源節約型管理轉型……
從北京南館公園的節水實踐到浙江百山祖國家公園的生態監測,智慧園林正以“技術+生態+人文”的融合發展路徑,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助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
智慧手段帶來全新體驗
“我第一次來圓明園游覽,之前擔心園子太大會迷路,有智慧導覽系統方便多了。”安徽游客王亞在導覽系統幫助下,帶著孫女順利游覽了“圓明園十八景”。如今,許多園林的傳統紙質導覽圖被智能導覽系統取代,游客掃碼或通過官方APP獲取電子導覽圖,可查看設施位置,獲取路線規劃。在北京陶然亭公園,邢先生告訴記者,園內的電子指示牌和導覽系統為初訪游客提供了很大便利。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眾對園林的需求從單一觀賞轉向個性化、便捷化、智能化互動體驗,年輕游客愛用智能設備獲取信息、互動交流,老年游客更關注無障礙設施等便捷服務,傳統管理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多元需求。智慧園林通過數字技術與園林管理深度融合,為市民游客帶來全新的游園體驗。
除了智能導覽,智慧手段已融入園區各種設施和環節。作為北京早期興建的園林,陶然亭公園內的古樹如今有了新的“發聲”方式。游客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聆聽古樹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專家認為,未來智慧園林將通過情感化人機交互,讓游客與園林建立更深的情感連接。比如,當游客用手機掃描古樹,會生成3D年輪影像,生動展示其生長歷程。
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座椅引起不少游客注意。座椅內置太陽能充電板,可為手機等免費充電,還配備了藍牙音箱播放音樂,讓游客盡享休閑時光。
智慧設施加上優美的自然環境,讓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成為跑步愛好者聚集地。夜跑愛好者朱春林曾因公園缺乏燈光設施而卻步,如今智慧園林“黑科技”讓夜跑更安全,還能增強社交氛圍,方便與同伴實時互動、分享路線成績。
“智慧園林建設有助于提升群眾的休閑體驗。”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戈曉宇說,通過智能健身設備、健康步道等,結合AR/VR技術,提供沉浸式運動體驗,“虛擬教練”還能提供個性化方案、實時反饋狀態。
近年來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城市園林加快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指明了方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2024年聯合下發的《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推動城市建筑、道路橋梁、園林綠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務、燃氣熱力、環境衛生等公共設施數字化改造、智能化運營,統籌部署泛在韌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終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24年發布的《城市公園管理辦法》要求,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城市公園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我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來,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陸續展開智慧園林建設工作。北京率先落地“智慧園林應用場景”,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提升綠化管理精細化程度。北京海淀公園掛牌“中關村科技主題公園”,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打造“公園智能體平臺”,推出數字園長導覽、水面垃圾清理機器人等服務。物聯網與5G技術的融合,讓園林具備敏銳感知和快速反應能力。
北京林業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長霖表示,當前我國智慧園林處于數字技術規模化應用與智慧化升級并行階段。隨著系列文件出臺,城市園林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環節全面數字化轉型,并實現大規模應用。
在戈曉宇看來,智慧園林對市民生活方式影響深遠。借助AR、AI及人機交互技術,可將現實空間變為戶外“數字科普博物館”。通過數字化平臺與線下設施結合,提升公眾參與度,依托“認建認養”、碳積分機制等,推動公眾從旁觀者變為共創者。
“數字技術可以精準反映園林生態與環境質量,好的智慧園林能兼具休閑體驗與生態教育。”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吝濤說,如通過監測花粉顆粒,可以提前預警,讓過敏人群避開高發區,提升游園體驗。這一理念也得到了生動實踐。北京永定河休閑森林公園創新推出“精靈之聲”鳥類互動小程序與“一滴水的凈化之旅”科普動畫,以科技賦能科普,助力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速傳統園林轉型升級
從北京頤和園的AI客服精準解答游客問詢,到蘇州園林VR云游項目帶網友“穿越”江南煙雨……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傳統園林正經歷智慧化升級的深刻變革。
北京頤和園的數字化轉型,是智慧園林實踐的典型案例。今年5月,北京市屬公園首個AI數字人智慧客服系統上線。3.0版3D數字人一體機、2.0版2D數字人客服、1.0版文本機器人,3個版本的智能客服組成頤和園的“最強大腦”,已積累超10萬字知識庫與2000條問答數據,覆蓋門票預訂等核心場景,實現7×24小時“秒級應答”,首年咨詢量突破34萬人次。
數字化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對園林智慧的傳承與升華。通過技術手段,讓更多人理解和欣賞傳統園林的精妙。
蘇州園林是江南文化的代表。近年來,江蘇蘇州推進“數字園林”建設,探索園林整體數字建模、要素數據庫建設、“元宇宙”應用場景開發等。通過打造“數字云游”VR場景,推出“云游拙政園”“獅林園宇宙”等項目,讓觀眾沉浸式感受江南園林魅力。
在戈曉宇看來,智慧園林與傳統園林的本質都是提供綠色休閑空間與生態服務,核心差異在于管理運營技術不同。傳統園林依賴人員經驗與資金投入,智慧園林更多依靠數字技術和具身智慧體,記錄管養數據、提供決策依據、執行管理任務。
以前,傳統園林生態保護手段存在局限性,難以全面精準監測環境變化;如今,智慧園林引入先進設備與分析技術,可實時評估土壤、水質、空氣質量及生物多樣性等指標,為保護措施提供支撐。比如,飛絮防控中,運用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頭與AI算法,可以監測飛絮軌跡,聯動智能噴藥裝置實現精準防治。病蟲害是園林植物的主要威脅,傳統監測靠人工巡查,效率低、準確性易受影響。運用AI技術可以實現病蟲害智能識別與精準防治,提升效率的同時減少農藥使用、降低污染。
智慧園林與智慧城市數據對接、協同決策,可形成氣候預測、預警與管理決策閉環,提升城市生態韌性。“園林綠地是城市‘海綿體’與碳匯載體。智慧園林具備完善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包括氣候調節。比如,上海‘零碳公園’通過監測技術與智能管理系統,可實時監測分析碳循環。”吝濤說。
智慧手段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園林管理效率。北京奧森公園安裝的高清攝像頭、紅外探測器等,可實時監控人員流動與安全狀況,檢測到異常就立即報警,既增強了安全性,又減輕了人工負擔。作為北京知名櫻花觀賞地,北京玉淵潭公園融合科技創新以及“櫻花與濕地”特色,廣泛應用園林機器人及智慧設施進行管理。2024年“機器人+園林”創新應用場景啟動儀式在此舉行,AI安防巡檢機器人通過模擬危險行為演示,將安全監控數據整合至AI哨兵平臺,實現園區管理全覆蓋。這種“技術+服務”模式,讓公眾直觀感受到智慧園林帶來的安全與便利。
技術融合不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推動了降本增效。“園林養護和生態管理已從傳統粗放模式轉向精準資源高效利用模式。”戈曉宇舉例說,北京南館公園2023年引入智能中水灌溉系統,按植物特性實現分區分時精準灌溉,用水量同比下降34%。這種“按需供給”模式,解決了傳統園林粗放管理的資源浪費問題,為城市節水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智慧園林不僅提升了服務水平,還借助數字化手段吸引更多公眾參與,公眾可通過互聯網反饋需求,助力完善建設管理。一位園林管理負責人稱,借助大數據分析游客路線、停留時間、景點偏好等信息,可精準優化設施和服務,如在游客密集區增設座椅、對吸引力弱的景點實施改造升級。
拓展場景加大融合力度
目前,智慧園林建設雖然成效顯著,但仍面臨諸多挑戰。戈曉宇認為主要存在三大障礙:一是技術成本高,回報周期長,數據整合難,缺乏統一接口與標準;二是公眾認知不足,停留在基礎功能層面,部分項目重展示輕服務;三是跨學科協作機制不完善,缺乏統一規范與評價體系,制約了推廣。
吝濤認為,智慧園林技術推廣還面臨科學理論不完善、數字技術配套不成熟、公眾接受度待提升等問題。“推動智慧園林發展需加大財政投入、尊重自然規律、提高公眾參與度,讓智慧園林融入公眾生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
面對挑戰,精準把握核心發展方向、推進技術應用深度融合至關重要。吝濤表示,智慧園林核心發展方向是借助數字技術手段,探尋人與園林景觀互動機制,研究景觀體驗對健康福祉的影響,同時結合物聯網與生態學技術,為園林設計養護提供支撐。
近年來,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重塑園林規劃設計模式。“數字孿生技術是未來趨勢,發展潛力大。”吝濤說,“目前環境物聯網監測已在部分城市應用,今后可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引入園林規劃,輔助優化設計。未來還可能誕生虛擬現實智慧園林產品,比如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重現了諸多傳統園林景觀,人們已具備在虛擬數字環境中感受傳統園林魅力的條件。”
戈曉宇說,數字孿生技術可實現園林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地形、植被等數據,模擬植物生長、游客路線,優化空間布局。浙江百山祖國家公園“江浙之巔”系統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120種野生動物蹤跡,分析其棲息地變化,為生態保護提供動態數據支撐。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提出的景感生態學理論,借助物聯網、AI、大數據技術,將人的物理感知與心理感受融入人居環境研究。
由北京林業大學牽頭研發的“國家公園MOE大模型+智能體平臺”通過整合多種算法模型,構建起覆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的智能中樞,實現多智能體協同作業,為生態保護提供精準決策支持。目前該系統已在黃河口國家公園候選區應用。
吝濤建議,推進智慧園林建設可雙管齊下,一方面融合智慧城市產業技術,推動產學研協同;另一方面融入城市舊城改造與生態提升,結合“海綿城市”“碳中和”戰略,制定政策標準、提供資金與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