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推進生態保護、產業轉型與民生改善,讓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麗景觀?!比涨?,在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主辦的氣候智慧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技術推廣培訓班啟動當天,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副縣長祁才讓表示。
作為“全球環境基金六期氣候智慧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項目示范區,祁連縣默勒鎮近年來的變化有目共睹——春季修復草場6.3737萬畝,免耕補播8000畝,栽培草地679.44畝,配套實施禁牧144萬畝,修復圍欄80萬畝,鼠蟲害防控500萬畝。通過一系列項目措施的落地入戶,6年來,項目區天然草地生產力提高了39.73%,土壤碳匯量增加17.3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牧民收入增長10.2%。
2020年至今,由全球環境基金(GEF)支持、世界銀行與農業農村部在祁連縣共同實施的“氣候智慧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項目已走過5個年頭,此次培訓班的舉辦既是一次實踐經驗的“匯總”,又是地方政府、項目專家、農牧民代表、企業負責人交流分享心得的平臺。兩天里,來自各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依次上臺作主題報告,大家分享成果、總結經驗,以項目為依托,為參會各方上了一堂生動的“實操課”。
“參與式的箭頭是雙向的”
我國天然草地面積近40億畝,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草原畜牧業發展和牧區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持續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寒草甸退化,我國草原生態安全和牧民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多方面影響。
“氣候智慧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項目就是基于這種背景設計實施的,從服務國家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發展戰略需求出發,旨在通過在高寒草原區,試點開展氣候智慧型和農牧民參與式草原生態系統管理技術示范,并進行生態補償政策試點研究,為實現草—畜—人草地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政策建議。
項目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氣候智慧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項目在祁連縣默勒鎮正式啟動,涉及全鎮6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00多個互助組,由此開啟了一場由草地免耕補播、春季休牧、圈窩種草等輕簡化集成技術示范,及符合當地實際的補償政策的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大規模草原保護行動。
與以往不同的是,項目采用“農牧民參與式”示范應用推廣模式——先由牧民提出問題,專家給出解決方案,牧民實踐后由專家評估結果并進行科研創新,再進一步將創新成果投入實踐印證,真正實現了“產學研教推”一體化。
“以前我們參加的一些項目,從頭到尾都是業務部門組織開展,群眾一般不參與、不監督、不評價。”默勒鎮多隆村四社社長馬三知布說,“但這個項目不同,牧民不僅要對項目活動的目的、運作方式清楚明白,還要對項目實施的成效作季節性觀察和年度對比?!?/p>
“項目強調參與式的理念,就是為了讓牧民能夠介入到草原保護的全部環節,既能夠了解牧民的真實需求和最真實的草原信息,又能充分調動牧民積極性,發揮基層的聰明才智解決問題?!表椖刻紖R監測專家、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教授張德罡做主題報告時說,“參與式的箭頭是雙向的??茖W家與牧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改變?!?/p>
他舉例,剛開始調研走訪時,他發現很多牧民“不說真實信息”,給項目初期工作帶來很大困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通過多次坐下來面對面交談,分享交流,他感到科學家團隊真正獲得了當地群眾的認可和接納?!昂湍撩窠慌笥眩麄兙筒粫媚惝斖馊恕!?/p>
由于項目區少數民族群眾占比較高,培訓的專業術語又比較多,項目辦在開展工作之初,首先制作發放了調查問卷,對牧民的基礎狀況以及培訓需求進行了大范圍“摸底”,最后決定利用簡潔易懂的“一張培訓卡、一張明白紙、一套實用技術小視頻”,以及雙語技術手冊開展培訓。這也使得后面幾年,主動參與項目的基層群眾越來越多。
“參與式”工作方法也使得項目執行力大大提升,馬三知布分享時介紹,這個項目的培訓活動,牧民更愿意主動去參加和學習,牲畜補飼、鼠蟲害滅治、畜群結構調整、疫病防治等實用知識和技能深入人心。通過培訓,村里人對氣候與草地的關系有了更多認識,甚至對碳排放、碳中和等新的概念也有所了解。
“理念與技術同樣重要”
祁連縣默勒鎮天然草場面積26.44萬公頃,在這里,草與“人”天然的血脈聯結世代相傳,豐富的畜種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草原兒女。培訓會啟動當天,祁連縣默勒鎮海浪村一社社長南木卡宗者作為項目戶代表上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南木卡宗者很小就開始幫助家里放牧,十幾歲的一年春天,草原上連續下了兩天的大雪,第三天羊圈里就死了三十多只羊?!鞍尶蘖?,阿爸坐在羊圈里不吃不喝不說話,一年的勞動白費了。”
這之后,南木卡宗者家逐漸有了意識,不在冬季草場多放牛羊,每年牲畜進入冬圈之前,就把一些牛羊賣出去。南木卡宗者說,到2021年參與項目時,他們的這份經驗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肯定。
“很多時候,只靠技術解決不了問題,還要樹立正確理念?!表椖哭k相關負責人說,適時有效的補獎機制就是幫助農牧民建立生態保護理念的手段之一。
為了引導牧民將綠色、可持續的理念落實到日常生產活動中去,項目辦在設置草原生態保護補助機制時,借鑒了發達國家相關經驗與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探索了符合當地情況的生態補獎創新機制,將草原保護成果與補獎資源直接掛鉤——即在開展圈窩種草、春季休牧、免耕補播這三類活動中,按照項目戶落實情況給予資金、生產資料補貼或者社會化服務支持,其中春季休牧每畝補貼11.5元,圈窩種草每畝補貼280元,天然草地免耕補播改良由項目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和機器作業,以保證播種質量。牧民按照項目要求完成全部實驗任務,平均可增加補貼收入4100多元。
“不僅考慮了草原生態保護,又兼顧了生產發展和牧區民生改善。可以避免補貼與草原保護效果不直接匹配的情況,對于牧區草原保護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表椖哭k相關負責人總結道。
在項目補獎措施支持下,南木卡宗者家的冬季草場嚴格實施了50畝的免耕補播和300畝的春季休牧技術。“以前,羊進入冬季草場,牧草連羊腿子都淹沒不了,這幾年草場恢復好了,羊放進去后都看不見身子。草場好了,冬天也不用買那么多草料了?!彼嬖V記者,這兩年他家羊的體質也好,上膘快,出欄時間短,被收購商爭著訂購。親眼見證的改變,使他更加意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生態保護的觀念在心里生根發芽。
與會專家們表示,“氣候智慧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項目是一場圍繞“誰對草原負責、如何守護草原”的深度實踐。它既是科學家帶著免耕補播等關鍵技術深入草場的實地探索,是牧民從靠天養畜的被動模式轉向主動參與鼠蟲害防治、開展圈窩種草的觀念和行動轉變,也是政府部門通過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搭建的民生與生態保障框架,更是國際組織、科研機構、市場力量等多方協同推動的“草—畜—人”系統重回平衡的合力結果。通過現代草牧業技術的實施,項目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加快了退化草地恢復進程;還為高寒牧區建立了一套可復制、易推廣的輕簡化技術模式,踐行了草牧業高質量發展新理念,豐富了氣候智慧型農業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為世界貢獻了氣候智慧型草地管理的中國方案。
培訓班期間,項目辦公室負責人與農牧民、科學家、企業家、地方政府代表齊聚一堂,為進一步推進草原畜牧業健康發展獻智獻策。項目臨近尾聲,但這份“因草結緣”的情感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