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美敦力舉辦以“創新技術賦能難治性高血壓防治”為主題的圓桌討論活動。來自臨床、公共衛生、政策研究及行業領域的多位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創新療法RDN(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術)在中國高血壓防治體系中的臨床應用、衛生經濟學價值及未來發展方向。
美敦力大中華區企業事務及傳播副總裁曹珊在歡迎致辭中提到,進博會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國際平臺,美敦力連續八年全勤參與了進博會,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了從“參展商”到“投資商”的戰略升級,借助這一平臺已經引入了33款創新產品,其中Symplicity RDN高血壓治療系統就是很好的一個例證:從2020年第四屆進博會上“中國首展”,到僅5個月后在海南完成了中國首例特許手術,實現了“從首展到首植”的“進博加速度”。
高血壓防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規模達2.45億人,另據《難治性高血壓血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引用數據,高血壓患者中約8.8%為難治性高血壓。傳統治療手段以藥物和生活方式干預為主,但長期依從性差、療效不穩定,使血壓控制率長期徘徊在三成以下,亟需新的治療思路和技術突破。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院教授、昆山杜克大學教授閻麗靜首先用三個20%說明了當前高血壓防治的現實情況: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的分析,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中約20%歸因于高血壓;中國高血壓的患病率超過20%;高血壓危害大、患病率高,且存在一個難點——即使在改善生活方式、藥物治療甚至多重用藥的情況下,仍有約20%的患者難以控制血壓。這些數字形象地說明了高血壓所帶來的危害以及攻克高血壓尤其是難治性高血壓的重要性。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則補充說明了目前在高血壓的治療過程中,存在診斷不準確、治療方式差異較大等問題。一旦確診,應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治療手段,尤其是針對難治性高血壓,要注重新治療技術和治療手段的應用,提升治療質量。此外,不同醫療機構之間還需要更好地銜接,加強出院后的跟蹤隨訪,確保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技術創新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RDN作為一種微創介入療法,通過射頻能量阻斷腎動脈交感神經信號,從源頭調控血壓。據美敦力官方信息,截至目前,該產品和系統已在全球近80個國家獲批上市,并于2024年正式獲批在中國上市。
美敦力中國區冠脈及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業務運營部門副總裁陶嘉表示:“RDN的意義不僅在于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更在于推動高血壓防治體系的整體升級。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創新,讓有需要的患者能夠找到更加有效的療法;通過與臨床的合作,讓這個新的治療手段能夠更加規范地開展;同時通過技術和理念的普及,讓全社會對高血壓管理的認識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專家共識:技術創新須與體系創新并行
從衛生經濟學角度出發,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俞衛認為,RDN療法的推廣不能只看短期投入,而應從全生命周期評估其社會回報。其不僅能降低因高血壓并發癥導致的殘疾、早逝風險,還能提升生活質量、保護勞動力并減輕家庭護理負擔。他建議,醫保、商保等支付方可以建立分期付款等融資機制解決單次治療費用較高的問題,同時將長期療效納入考核標準,實現“療效掛鉤”的動態支付模式。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應用評價分會會長蔡葵則從行業角度指出,創新技術落地的關鍵在于科學評價與標準化體系建設。他反對僅以采購價格作為技術評估標準,主張采用涵蓋患病、診斷、治療到康復全過程的“全周期評價”,綜合考慮患者個體屬性及其對家庭、社會的連帶價值。倡導通過跨機構協作不斷完善經濟學評價工具,推動醫保部門認可技術的普惠性與長期效益。
共建生態,讓創新落地
在論壇最后,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作總結發言。他首先強調了高血壓是一種綜合征,會危害整個循環系統,指出:“高血壓不是單一的心血管問題,而是一種全身血管功能障礙的體現。”在回顧了腎動脈去交感(RDN)技術從提出到在海南博鰲樂城先行先試做第一臺手術,再到中國正式獲批引入臨床應用的十幾年發展歷程后,他提出“每一次跨越都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理念的升級。” RDN療法的出現,讓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從神經調控層面干預血壓,它代表了介入醫學從‘開通血管’走向‘調控系統’的變革。”
展望未來,葛均波認為,隨著臨床對于高血壓綜合征的認識進一步提升,以及RDN等創新療法的應用普及,臨床醫生在面對難治性高血壓時將擁有藥物之外的另一種治療手段,而且這種治療手段還有可能在其他疾病的治療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