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湘水含碧,層林盡染,全國計量工作座談會、全國產業計量融合發展會議暨第二屆計量儀器裝備展(簡稱“兩會一展”)在湖南衡陽舉行。“衡”者,稱量也,平衡也,一城之名,自古與計量血脈同頻,如今更以計量為新支點,撬動高質量發展。
支點背后,是一條悄然上揚的國家計量能力曲線。“十四五”以來,全國計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計量基礎能力不斷提升,我國基本實現了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的量子化復現。量子、微納尺度等40多項重大關鍵計量技術取得突破。同時,計量服務能力日益完善,在集成電路、稀土材料等領域新增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32家,總計達到69家,圍繞精準醫療、智慧電力等批準建設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中心16家,為產業升級、健康生活、智慧城市筑牢發展根基。
產業升級: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領航”
長期以來,依賴人工經驗、缺乏數據支撐的生產模式,成為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而計量技術的深度應用,正推動生產邏輯從“時間驅動”“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實現工藝革新與效能提升的雙重突破。
在白酒產業,陳釀周期長、風味不穩定曾是行業共性難題。國家白酒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以“精準傳感+智能優化匹配+數字算法”為核心,探索出“數據驅動”替代“時間驅動”新模式:通過高能電子束輻照提速陳化反應40%-60%,結合數字算法和大數據技術實時采集100余項工藝數據;通過AI智能匹配構建數字化協同解決方案。這種精準管控提升了白酒的感官評分,縮小了不同批次白酒的風味偏差率,同時將陳釀周期縮短,倉儲成本降低,讓千年釀酒技藝有了可量化、可優化的科學依據。
在農業領域,廣西六堡茶產業同樣實現了從“看天吃飯”到“數據管控”的跨越。廣西六堡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構建了覆蓋“種植—加工—倉儲—消費”全產業鏈的六堡茶智慧測控一站式平臺,通過在茶園部署農田物聯網、在生產線安裝溫度傳感器、在陳化倉搭建溫濕度傳感器等方式,整合各環節數據以打通數據壁壘,實現了種植環境調控、加工工藝優化、陳化品質預測等核心技術突破。計量數據讓傳統農業生產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與高品質的統一。
塔里木油田打造的全鏈條計量智能“數據湖”,解決了單井數據失準、交接量值模糊等行業痛點。該油田首次將單井、聯合站、儲運銷售三大系統數據納入分布式多層級架構,運用“關鍵節點+子單元微循環+輔助調節單元”的三層邏輯,建立統一數據大模型。通過實時數據的聯動驗證,油氣產品商品率等核心指標實現可視、可控、可預測,讓數據從采集到應用形成完整鏈路,有效提升了油田管理效能。
從白酒陳釀的風味調控到六堡茶的全鏈管控,再到油氣田的高效運維,精準計量正以“數據之力”筑牢高質量生產的堅實根基,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現代產業提質增效。
健康守護:用“計量精度”筑牢生命防線
隨著外科手術進入“精準微創”時代,計量精準度直接關乎生命安全。在手術機器人領域,面對達芬奇系統超60%的全球市場壟斷,成都市計量檢定測試院依托市場監管總局科技計劃項目《醫用手術機器人檢測設備關鍵技術研究》,打造覆蓋運動精度、光學成像、顯示性能三大類12項核心指標的手術機器人精準檢測解決方案,為國產裝備突圍與臨床安全助力。
“傳統檢測無法捕捉動態誤差,我們實現質的突破。”項目負責人介紹,高速動態測量技術采用高靈敏度響應傳感器與千幀級高速相機,并通過機器學習將機器人的動態參數捕獲效率提升1倍。方案緊扣臨床的核心參數閾值:運動控制主從操作距離準確度不大于8mm,姿態準確度不大于12°,延遲不大于70ms,顯示色彩還原度偏差不大于5%等,保證醫生眼里圖像高清不丟幀,操作精準不卡頓。
手術室的“精準”關乎臨床安全,手腕上的“精準”亦牽動健康全局。“量值準確是全民健康從‘治已病’轉向‘治未病’的基石,我們守護的正是‘生命的精度’。”四川中測儀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中測”)負責人的話,道出了計量技術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的核心價值。
“這個設備能告訴你智能手環測得準不準,一般有二類醫療器械證書的設備都比較準。”四川中測副總經理林滔說。公司研發的全球首款多參數全模態生理信號模擬器,集成ECG、IBP、血氧等關鍵生理參數檢測功能,首創實現對華為、小米等品牌智能穿戴設備的直接檢測。
“我們的技術,就像是為這塊智能手環頒發了一張‘健康數據身份證’。當異常數據通過手表上傳至遠程醫療平臺時,醫生可以毫無疑慮地將其作為診斷參考,及時干預。”四川中測負責人表示,精準檢測讓遠程醫療干預更及時。
智慧城市:讓“數據神經”感知民生溫度
數字化浪潮下,計量技術的數智化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南方電網計量中心研究員張碩告訴記者,南方電網基于電鴻統一物聯操作系統的互聯互通數字化底座,建立透明感知、云邊協同、友好互動的智能量測技術體系,已完成計量管理體系的數字化升級。面對強臺風“麥德姆”“樺加沙”等極端天氣,南方電網計量中心開展停復電情況實時監測預警,一旦民生基礎設施出現用電異常,系統會即時觸發響應,受災單位可精準調配搶修計量物資送達現場,運維團隊迅速開展處置。不少時候,市民尚未察覺停電,供電就已恢復如常。
數字化升級不僅在極端天氣中彰顯實效,更延伸到日常用電場景的精細化服務。如今,在電力領域,遠程抄表已成為常態,以長沙為例,市民通過支付寶、微信等平臺即可實時繳納水電氣費用,無需再奔波于營業廳。“智能表最大的優勢在于功能的豐富性和便捷性,它徹底改變了傳統用電模式。”威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威勝”)負責人介紹道。智能水電氣表可實現遠程拉合閘操作,用戶通過微信等平臺就能隨時查詢每日用電量、費用明細以及家庭用電情況,讓用電消費更加透明。
在智慧城市領域,計量數據更是扮演著“神經末梢”的角色。威勝提供的電表、水表、燃氣表等設備,以及配套的數據采集設備,為城市安全運行和節能管理提供數據支持。目前,威勝已與騰訊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為其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供底層設備支持,將計量數據與天氣監控、交通監控等數據整合,共同構建高效、智能的城市管理體系。
談及未來發展,威勝公司負責人表示,計量技術的潛力仍有待進一步挖掘,但目前受限于法規政策(如數據隱私保護)等因素,部分應用場景尚未完全放開。威勝負責給我們舉了一個可實現的案例:通過監測智能水表的數據,可實時掌握獨居老人的用水情況,若出現長時間無用水記錄,系統可及時發出預警,為老人安全保駕護航。這一應用場景,將計量數據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讓技術更有溫度。未來,隨著相關法規的不斷完善,以及行業標準的持續優化,計量數據的價值將得到更充分的釋放。
衡陽雁去、湘江北流,“兩會一展”落幕,為中國留下新的“國家刻度”,重新定義速度與質量、效率與公平、當下與未來,更多“計”往開來的場景將在湖湘大地乃至全國鋪展。(中國經濟網記者 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