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市場沒有一招鮮,沒有勝負手,真正的勝負手來自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專注,來自整個系統體系的能力,它不能有短板。”
采訪|何伊凡 張文靜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張文靜
編輯|米娜
頭圖來源|受訪者
瑞幸咖啡董事長黎輝說話輕而緩慢,這位中國規模最大的咖啡品牌背后的掌舵者,看上去有些內斂。
見到黎輝,正值北京深秋,他剛從深圳趕回北京,在這之前還在國外出差一段時間。他看起來四十出頭,實際今年已經57歲了。這也許得益于他的自律——每周會給自己安排三四次健身,每次一兩個小時,以跑步、騎車、打球等各種方式。
在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中,黎輝手不離咖啡。中途他的助理送進來一杯美式,原本為他準備的拿鐵被推到了一邊,但最后兩杯都見了底。黎輝坦言自己是重度咖啡使用者,開會的時候咖啡不能停,健身前,為了提升運動表現也會喝上一杯,“平均下來,我估計一天可能會喝六七杯以上吧”。
咖啡無疑是黎輝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本科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擁有耶魯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后,先后進入摩根士丹利、高盛工作,2002年加入華平投資集團。直到2016年,他創辦大鉦資本。而大鉦資本最為人熟知的一筆投資,就是瑞幸咖啡。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在廈門成立。2018年,大鉦資本兩次領投后,成為了瑞幸最大的外部投資者。2020年,瑞幸咖啡陷入財務造假風波。至暗時刻,大鉦資本于2021年、2022年兩次增資,成為瑞幸的控股股東。
過去5年,瑞幸成功翻盤——從面臨退市、虧損、巨額賠償,到實現盈利,再在2023年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咖啡公司。11月17日晚,瑞幸咖啡發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總凈收入為152.87億元,同比增長50.2%;GAAP(公認會計準則)營業利潤17.77億元,營業利潤率11.6%;門店總數達29214家。
對于近期流傳的上市傳聞,瑞幸咖啡首席執行官郭謹一在當晚的業績會上回應稱,“公司目前對于重返主板上市,沒有明確的時間表。”此外,對大鉦資本正考慮競購Costa咖啡的傳聞,黎輝也未予回應。
2025年4月,黎輝重回瑞幸董事會,并擔任董事長。為何他選擇在此時走向臺前?瑞幸能從谷底翻盤的秘訣是什么?瑞幸是否有新的擴張計劃?選擇直營與聯營模式背后的邏輯又分別是什么?
圍繞這些問題,近期,《中國企業家》獨家與瑞幸咖啡董事長、大鉦資本創始人黎輝進行了深入交流,以下為對話內容(有刪減):

“出任瑞幸董事長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國企業家》:你之前一直都在幕后,為什么在2025年4月決定走到前臺,出任瑞幸董事長?
黎輝: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2020年我雖然離開了瑞幸董事會,但大鉦作為瑞幸的控股股東,一直與瑞幸一起,一步步帶著公司走過來。
瑞幸在經過過去幾年的調整后,現在處于一個比較重要的發展階段,不管是在國內市場的持續拓展和覆蓋,還是“走出去”策略,董事會也希望我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瑞幸咖啡董事長黎輝 來源:受訪者
《中國企業家》:你是如何參與瑞幸管理的?
黎輝:我們對瑞幸的管理,總體上還是站在董事會的角度進行的,我們的董事會非常貼近瑞幸的運營。
我們在瑞幸建立了一套現代公司治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下,股東、董事會、管理層各司其職。
我們跟管理團隊的日常交流非常多,基本上每個月都要開會。為了能更好地做業務決策,我們也要抵近前線,聽見炮聲。2023年,我花了兩三個月時間走訪了十幾個分公司。
從這點上,瑞幸也是非常獨特的:我們力求在規范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下,保持瑞幸創業公司的戰斗力和敏捷性,這樣才能適應中國這樣快速成長和激烈競爭的市場。
出任瑞幸董事長后,相比大鉦那邊,瑞幸確實要花我很多時間,但有整個團隊參與管理,不光是我一個人。
《中國企業家》:你的管理風格是什么樣的?
黎輝:公司的日常管理,其實是團隊在管理。不過瑞幸的管理文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公開透明,沒有一言堂,很多問題會放到桌上一起“吵”。
從我們自己所代表的董事會來說,有一點非常不同,就是抵近前線,真正到能夠聽得到槍炮聲、有硝煙的地方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十幾家分公司,我基本上都去遍了的原因。
當然,最后管理決策肯定是管理團隊來做,但給他們指引還是非常關鍵的,就像到底是注重眼前這個季度的財報,還是真正關心企業未來在市場中的地位和長遠發展?我們董事會要給他們這樣的指引。
《中國企業家》:您有20多年的投資生涯,怎樣評價瑞幸這筆投資?
黎輝:我是覺得……怎么說呢?(笑)我覺得,對我來說,瑞幸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或許會成為老了以后有最多回憶的一個投資吧。但現在瑞幸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我希望瑞幸成為一個基業長青的品牌,一家真正偉大的企業。

瑞幸是這樣翻盤的
《中國企業家》:過去幾年,瑞幸起死回生,逆風翻盤,實現了快速增長。做了哪些關鍵動作?
黎輝:瑞幸成立到現在正好8周年,從瑞幸爆雷到現在差不多有5年時間。瑞幸爆雷后真正的調整和翻轉,就是過去這5年的事,這5年發生的事很多。概括起來,我們所做的事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對公司的管理架構進行了調整,重塑了公司的治理機制,從一個家族式的治理和利益機制,轉型到現代企業的治理和利益機制。
轉型聽起來很虛,實際上在這里面還有些實質性的變化。我們對公司利益機制、規章制度、管理架構、人才組織,以及底層的商業邏輯、基礎設施和系統,都進行了從下而上的整體重塑。
過去幾年來,整個企業把“求真務實”放到企業價值觀的重要位置上,不僅是制度上,而且切實貫徹到了企業運行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手段保證它執行到位。
與此同時,在人才團隊、管理體系、激勵機制等各方面都做了調整。在那之前,公司是一個人或者少數幾個人的公司,在那之后把團隊長期激勵機制落實了。例如,我們在2021年初拿出大約11%的股份作為股權激勵池,并且擴大了股權激勵的覆蓋范圍。
其次,在業務層面,重塑了商業邏輯和單位經濟模型,重新搭建了前、中、后臺,實現“三臺”的通力合作,通過數字手段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權限、分工協作模式,讓瑞幸真正跑通了商業模式。
從數字化來看,打破了原來各個部門中間的數據孤島,把部門間的“墻”全部拆了,真正從實操層面實現數字化。
在供應鏈上,公司先后投入巨資升級供應鏈體系。
《中國企業家》:當時打破數據孤島,拆“墻”的主要難度在哪?是系統上還是在組織上?
黎輝:我覺得更核心的是在組織架構上。
以前數據并沒有真正打通,業務的各個部門之間,業務和財務之間,都沒有真正打通。在那之后,我們首先把數據底層架構進行了重塑,又把各個部門數據之間的隔離也全都拆掉了,使得整個運營系統真正用一套數字來說話。
但數字化是手段,高效的組織協同能力是1,數字化是后面那無數個0。在組織協同基礎之上,瑞幸又把企業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從供應鏈到門店、客戶運營,到人才體系等——用數字化的方式全部進行重塑。

瑞幸咖啡(江蘇)烘焙基地。來源:受訪者
比如,瑞幸現在有2.9萬家門店,門店所有設備,不管是咖啡機,還是制冰機,或者是咖啡豆、牛奶、果汁、椰汁等物料,通過實時生成的數據,全部上傳到云端,這使得所有門店每時每刻的運營數據都能在我們的體系中呈現出來,這能夠大大提升整個運營效率。
《中國企業家》:在調整前期,瑞幸關停了一些門店?
黎輝:在2020年時,瑞幸有4000多家門店,直到現在還在運營的不到1/3。原來很多門店實際上開錯了,就是為了追求速度、數量而開的。現在我們已經把其余2/3的門店都關掉了,重新盤整、梳理,再發展。
《中國企業家》:還做了哪些動作?
黎輝:除了門店調整,另外一個更核心的就是降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我們一方面開發新品,這些新品能夠帶來新的銷量,也能夠真正帶來單位上的利潤。以前都是靠低價促銷,實際上是不掙錢的,單位成本算不過來。然后把供應鏈的成本控制住,再在一些好的點位重新開店,逐步在門店層面打平,再實現盈利。
《中國企業家》:進行系統改造后,效率相比2020年之前提高了多少?
黎輝:之前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那個模式實際上是不賺錢的。2020年之前,賣一杯咖啡的收入不到10塊錢,但一杯咖啡的成本就要15塊以上,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2019年,公司全年實現了不到30億元的銷售,卻虧了30多億元。也就是說,賣一杯咖啡收的錢,還不如虧的錢多。原因是什么?當然,一方面因為(產品)價格沒那么高,但最主要的是成本效率出不來。如果通過效率的提升,即使一杯咖啡賣10塊錢也能賺到錢,這個商業模式就成立了。
效率有很多方面,很多人會說瑞幸有規模效應,其實除此之外,在每個單位上也要做到真正的效率優化,包括運營、選址、產品研發、供應鏈、人員等方方面面的效率。
比如人的效率。現在瑞幸前臺員工,全職、兼職的共有17萬人,還有為我們服務的十幾萬名外賣小哥,加起來接近30萬,人力非常密集。在這上面,我們怎么提升效率?
其中包括人員招募、培訓,還有排班。排班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傳統咖啡品牌門店的店長,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排班,排班排不好,高峰期人手不夠或者過多,都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我們所有的排班體系都已經實現數字化,這使得我們的人力效率遠遠高于同行。
所以現在很多人問,瑞幸的優勢到底來自于什么?有人說規模。我覺得還不光是規模的問題,而是整個系統效率的提升。系統效率的不斷優化,實際上就是2020年之后公司重塑商業模型整個過程的投射。
《中國企業家》:改造花了幾年時間?
黎輝: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改造就一直沒有停過,到現在還在不斷迭代、升級。現在瑞幸的技術研發人員,是完全嵌入各個業務部門的。到現在,我們還有七八百人的研發團隊。
《中國企業家》:瑞幸真正實現盈虧平衡是什么時候?
黎輝:2020年八九月份,我們完成了董事會層面的調整。2020年,瑞幸實現了40億元的銷售額;2021年完成了79億元的銷售,除去處理歷史問題的賠償和費用,從運營層面來看,2021年就實現了整個公司運營層面的盈虧平衡。
《中國企業家》:80%的公司可能都過不了2020年的那個坎。當時的瑞幸還是一家創業公司,剛剛上市就遭遇致命打擊,創始人離開。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保證公司不散?
黎輝:中國公司和歐美公司不太一樣,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很多歐美公司,換人不太會出現問題,因為它們的管理體系、架構、治理都已經很成熟了。
所以說我們當時最核心的是重新梳理、搭建了公司的治理架構和管理體系。如果不把治理體系搭建起來,可能公司就散了,我覺得這是當時這家公司能夠起死回生最核心的一步。
公司治理上,必須嚴格地按照現代化公司治理機制來管理公司,包括有一個穩定的控股權結構和強有力的董事會。
2020年至2022年,通過幫助公司完成債務重組并對公司進行增資,大鉦資本成為瑞幸的控股股東,維持了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這對保持公司業務、團隊的穩定和戰略定力,至關重要。
《中國企業家》:對于你個人來說,你要從一個投資人變成一家公司真正的操盤者、創業者。投資圈有句玩笑話,投資把自己從股東變成了老板。當這件事真實地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時候,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黎輝:是挑戰,從一家企業控股股東的角度來看一家企業和業務,和從一個財務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是非常不一樣的。但我們原本就和普通的財務投資者不同,大鉦的模式是產業投資。作為瑞幸的大股東,我希望把它真正打造成一家長期主義價值的企業,所以我們的責任感也不一樣。

新沖擊
《中國企業家》:中國市場的“咖啡大戰”,之前打得很激烈,現在是什么情況?
黎輝:中國咖啡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年都會有新的因素引發新一輪競爭,不管是新的模式,還是新的產品,或是新的玩家。
今年大家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外賣大戰”,到現在的話,我們覺得外賣大戰大概還在繼續。
這其實也是機遇。“外賣大戰”更有利于讓消費者轉移到現制飲品、咖啡的消費上來。

來源:受訪者
2025年初,瑞幸有22000多家門店,現在已經超過29000家。實際上年初我們對新增門店數量的規劃沒有這么多,我們及時地做出調整,抓住了市場的機遇,加快了拓店步伐。
《中國企業家》:你最早聽說京東做外賣是什么時候?
黎輝:我個人聽說的時候,大概是今年2月份。
《中國企業家》:當時第一反應是什么?瑞幸內部關于這件事有什么討論嗎?這對你們的策略調整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
黎輝:我個人認為這會對市場帶來一個沖擊。我們先關注、觀察了一段時間,想看看這是市場的短暫現象,還是一個較長期的現象。
對于我們來講,用戶運營方式會發生一些變化,原來我們大多數單量都來自我們自己私域,現在我們要進入到更加開放的生態中去。
我們加快了與平臺合作的步伐,現在從第三方平臺來的流量和客戶所占比例較原來大大提高了,不過相比同行仍然較低,有的同行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客戶和流量來自于第三方平臺。
《中國企業家》:在第三方平臺的補貼,是平臺方和你們共同補貼,還是主要平臺方補貼?你們自己補貼投入有多少?
黎輝:共同補貼。我們現在的補貼是非常動態的,規則也是不斷變化的,不同產品線、不同時段、不同地域的補貼都不同。另外,補貼還要看你能不能交付。我們有強大的數字化運營能力和交付能力,所以可以非常精準地做這種補貼。
《中國企業家》:它對你們的履約能力的挑戰也很大?
黎輝:當然,這對合作商家的覆蓋能力、履約能力、交付體驗都有要求。如果商家不能交付,平臺補貼效率會很低。所以平臺跟商家合作,會希望選擇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商家。我們也想通過這種方式,盡快拓展,擴大我們的優勢,進一步增加門店的覆蓋。
《中國企業家》:你們參與了星巴克中國股權的競購?
黎輝:星巴克中國股權出售,確實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但我們其實沒有參與。
《中國企業家》:星巴克中國增加本土投資者后,決策或會更快,經營更加本土化,或許還會加速擴張,你擔心這個嗎?你對它的發展怎么看?
黎輝:正如我之前所談的,中國市場的容量足夠大,不同的咖啡品牌有不同的定位和發展空間。我理解星巴克中國希望通過進一步本土化,給中國消費者帶來差異化的消費體驗和產品。至于他們的具體策略和方向,需要本土投資者加入后共同確定,我們也拭目以待。
《中國企業家》:現在越來越多“玩家”進入咖啡市場,你們辦公樓下周圍這一片就是一個微型的戰場,有瑞幸、有星巴克、有庫迪、有霸王茶姬……除了蜜雪冰城,全都有了。你怎么看當下中國的咖啡市場?
黎輝:確實,中國的市場是一個極“卷”的市場。大家都說中國咖啡市場是一個很好的市場,但它也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不過,我認為中國咖啡消費市場還處在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去年中國全年咖啡豆銷量大約為25萬噸,美國是我們的六七倍。
總體來講,中國的咖啡市場還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是長坡厚雪的黃金賽道。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依然很大,我們還遠沒摸到天花板。
《中國企業家》:你會為“內卷”焦慮嗎?擔憂利潤嗎?
黎輝:價格上肯定會有影響,包括今年的“外賣大戰”,給整個市場帶來了沖擊。但對我們來講,最主要的就是做好自己。一方面,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服務的多樣化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效率和能力邊際。
以后的競爭不只是規模的競爭,更多的還是效率和能力的競爭。同樣是20%的利潤率,你賣15塊錢有20%的利潤率,還是賣12塊錢有20%的利潤率,這說明你自己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中國企業家》:瑞幸賣到9塊9一杯,仍然還能夠盈利?
黎輝:也要看品類和產品,但即便是在這樣一個極致補貼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中國企業家》:一種說法是賣到9塊9,瑞幸還能保持13%的凈利潤?
黎輝:這倒不是。你很難針對某個產品來談凈利潤,只能說看看這個產品的毛利率是多少。但總體來講,我們想通過提升效率,把我們給予消費者的補貼成本吸收掉。
《中國企業家》:看財報,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業利潤率為11.6%,2024年同期約為15%。你們會盡量維持在這個水平嗎?
黎輝:利潤率,可以看幾個層面。第一個是門店層面的利潤率,2022年的時候大概是在20%多,有些季度接近30%。中國整個市場的競爭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像現在,我們平均在門店層面的利潤率大概在接近20%左右的水平,不同季度也有波動。第二個是公司層面的運營利潤率,大概在百分之十幾的水平,這是我們會進行一定控制的指標。
《中國企業家》:通常門店數量越多,單店盈利會被稀釋,特別是在周邊區域門店更密集的情況下。瑞幸怎么平衡門店高速擴張與單店盈利平衡的問題?
黎輝:從大股東和董事會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應當更加關注眼前的利潤,還是更加關注長遠的發展?我們給到管理團隊的一個指引就是,我們還是要追求長期的發展。
現在中國咖啡市場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我們曾在內部提過一個問題:有些(不盈利的)門店,我們是開錯了,還是開早了?如果開錯了,我們及時調整,但開早了的話,我們可以等。
我們可以先開一些門店,覆蓋客戶,這在當期或者未來一段時間內會稀釋盈利能力,但隨著客戶消費頻次和消費量的逐漸提升,這些門店的單店收益會逐漸增長,所以這是一個長期和短期的問題。
《中國企業家》:瑞幸在未來門店規模上有沒有一個最終的計劃和目標?
黎輝:瑞幸的客戶數量,每季度的財報都會更新,截至上一次更新,已經是4.2億人了。
我們門店的數量,最終取決于客戶的天花板,也就是總的客戶數量。但我認為現在還沒有看到天花板。所以作為現制飲品品牌,我們還會不斷通過拓展門店進一步覆蓋消費者。而且我認為消費者的天花板還在不斷升高。喝咖啡的人越來越多,頻次也會提高,現在我也很難給出一個最終目標。
《中國企業家》:瑞幸現在2/3的門店是自營門店,1/3是聯營門店,不同模式的選擇邏輯是什么?
黎輝:在餐飲行業中,我們的自營體系是中國最大的。瑞幸現在在相對高線城市選擇的是自營,因為在這些城市,消費者更加密集,市場更加成熟。在一些稍微低線一點的城市或者廣闊市場,主要選擇的是聯營方式,當地的聯營商伙伴在選址等各方面可能會有更多的優勢。未來瑞幸還是會沿著這樣的策略進行拓展和分布。
但是在聯營市場,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合作伙伴進行合作,他們可以借助瑞幸統一經營、專業管理和數字化等優勢,幫助伙伴快速拓店并實現盈利。

瑞幸不能只有生椰拿鐵
《中國企業家》:聯名是瑞幸的一個特點,今年感覺瑞幸聯名的節奏似乎有所放緩?
黎輝:好像沒有放緩吧。在現制飲品行業,瑞幸是聯名策略做得比較多的企業,聯名現在已經成行業標配了。瑞幸現在的聯名頻率還是很高的,基本上現在每一兩個星期就會有一次聯名。聯名一直都沒有停過,第四季度瑞幸還會有很多重磅聯名款出來。
《中國企業家》:外界有一種說法,瑞幸不缺乏爆款,但其實缺乏像生椰拿鐵的那種復購率持續較高的爆款,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黎輝:我們需要一個比較寬譜的產品矩陣,不能過于集中在某一個產品上,這對公司來講也不是很健康。

來源:中企圖庫
現在瑞幸的產品結構還是比較良性的,除了像瑞幸首創的生椰拿鐵、果味美式等這類爆品外,還有很多其他產品,比如風味拿鐵、輕乳茶、果蔬茶等,這些產品的復購率也很高。這樣,我們有比較豐富的產品矩陣,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口味,而不是在某一個產品上過于集中。
《中國企業家》:瑞幸去年有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在咖啡之外增加了輕乳茶。輕乳茶目前在瑞幸的產品戰略地位是怎樣的?瑞幸對它有怎樣的計劃?
黎輝:大家總說中國的咖啡市場原來是個空白市場,我覺得這話對,也不太對。中國其實一直有個龐大的現制飲品市場,就是奶茶市場。
我們要看到,咖啡市場和奶茶市場不是絕對分割的,而是互相交融的。就像很多奶茶品牌也做咖啡一樣,實際上大家都看到了現制飲品市場其實是個統一的市場,咖啡和奶茶的消費者可能是同一撥消費者。
其實這種結合,不光是在國內,星巴克在美國本來也有很多非咖啡產品。現制飲品市場是隨著消費者的口味變化在不斷調整、豐富的。
瑞幸做輕乳茶,是滿足消費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提供更豐富的消費者選擇。輕乳茶會是我們一個長期的產品類別。
《中國企業家》:外界有聲音說,瑞幸越來越不像咖啡品牌,像奶茶,您怎么看待這種說法?這對瑞幸未來全球咖啡品牌的定位會不會有影響?
黎輝:咖啡肯定是瑞幸的主要品類,但我們的眼光不只限于咖啡市場,而是把現制飲品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來看,我們希望瑞幸成為現制飲品市場中的一個主流玩家。

瑞幸出海不是噱頭
《中國企業家》:目前瑞幸“走出去”的進展如何?
黎輝:我們去海外拓展,不是噱頭,也不是為了博一時的媒體曝光,是實實在在地認為這個業務能夠在海外發展起來,相信瑞幸能夠真正成為全球的一個主流咖啡品牌。所以我們的策略,用一個詞來說就是“穩扎穩打”。
我們出海,第一站是新加坡。對我們來說,新加坡是一個比較好試水的地方。我們在2年前,也就是2023年,開始進入新加坡市場,目前已經有70多家門店,有望在年底前成為當地第二大咖啡品牌,市場份額還在不斷擴大,而且整體已經開始盈利。
依托新加坡市場,今年年初我們開始進入馬來西亞市場。在新加坡我們采用自營模式,但在馬來西亞,我們就用了區域聯營模式,因為我們要先通過自營模式進行摸索運營,探索成功后再聯營,這樣才能夠確保我們的聯營伙伴能夠運營好。
當然,現在最受大家關注的,就是今年進入了美國市場。現在我們在紐約已經開了5家門店。美國市場確實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市場,目前我們在美國市場還在試水。
《中國企業家》:在區域市場的運作上,本地化差異主要體現在哪里?
黎輝:非常不一樣。像美國市場,不管是運營環境、用工,還是供應鏈,都有很大挑戰。
比如現在很多原物料,在那里是沒有供應商的。每個地方的合規要求也不同,還有不同的用工要求等。
總體來說,我們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學習、摸索的階段,還需要繼續加大門店網絡、供應鏈、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投入,打磨形成在成本結構和客戶體驗兩個方面的優勢,獲得當地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
《中國企業家》:海外與國內是同一套系統嗎?
黎輝:在海外為了確保合規,符合當地及中國對數據合規的需求,我們要在當地部署系統,在當地使用。
《中國企業家》:供應商怎樣實現本土化?
黎輝:這里面有些地方不太一樣。本地化未必是說一定要有當地的供應商,也有可能是,我們把國內的供應商帶到當地去。
比如現在在美國市場,我們可能就要考慮這樣做,在一些比較細分的領域,像厚乳,當地甚至沒有相應的供應商,我們就需要把中國的供應商帶過去。當然,我們現在量還很小,可能要等量稍大一些后再部署。

瑞幸增長三大飛輪——系統能力、組織能力、供應鏈
《中國企業家》:瑞幸管理層似乎對市場變化非常敏感,比如你提到,瑞幸今年門店數量增加了近8000家,但實際上在年初的計劃中并沒有這么多,而是根據市場變化做出的調整。管理層為什么能這么快速地做出決策調整?
黎輝:門店、運營等業務上的高效只是外在呈現,本質源于高效的組織協同能力,組織變革才是關鍵。
這包含了兩個層次:一是目標一致,價值觀一致,這是員工向心力的基礎;二是建立科學的機制和制度,并將其滲透到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

攝影:鄧攀
我們董事會和團隊實時關注市場變化,我舉個例子。其實2022年我們的日子是非常好過的,當年拓展了3000多家門店,到當年底有8000多家門店,那時候市場價格也非常好,門店凈利潤率接近30%。2023年,市場發生巨大變化。當時我們在還沒有實現一個絕對市場領先地位的情況下,有一個過高的利潤率,以至于市場出現了很多競爭者。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怎么選擇?一種是繼續保持原來的價格和節奏,還有一種就是搶占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我的領先優勢。如果追求短期目標,我可能會選擇前者,反正先過幾年好日子。
但在看到市場變化后,我們關注當時企業能不能成為市場的絕對領導者,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及時調整,讓團隊把這場仗打下來。
要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活下去,既要有規范、現代的治理體系,同時又要保持公司的創業激情、對市場的敏感度和組織的敏捷性。我認為瑞幸能翻盤,走到今天,就是因為能夠將這兩點結合在一起。
《中國企業家》:很多平臺公司是小前臺、大中臺,但瑞幸相反,是大前臺、小中臺,總部只有2000多人,前端員工有十幾萬人,這對瑞幸的系統能力有什么樣的考驗?
黎輝:我覺得瑞幸在運營上,和傳統公司還是有一個代際差距的。瑞幸這些年重點投入、自研的核心業務的數字化智能系統,成為提升運營效率的重要抓手。
原來的咖啡行業也好,快餐行業也好,大家都是以工業化、標準化的邏輯來做,把一件事情做得絕對的可復制、標準化,瑞幸現在嘗試和探索的事是把這些事情變得更加數字化。
《中國企業家》:瑞幸門店數量已經接近3萬家,未來可能甚至到4萬家以上,對組織的挑戰會更大。瑞幸在組織方面如何匹配這種增長?
黎輝:門店快速擴張,今年也不是第一次。2023年初,我們的門店數量在8000家左右。當時市場競爭發生變化,我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所以那一年就開出了8000家門店,幾乎是成倍的增長。
今年年初我們有2.2萬家門店,到年底3萬家,也才漲了35%,當然也很多了,但相對于2023年,并不算極速增長。
過去這幾年,系統能力的打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組織能力。
公司從2020年以后就在搭建整個組織能力,在我們極速擴張的時候,組織能不能去適應它的擴張?可以看到,我們是能夠接受這樣的考驗的。
《中國企業家》:如果要支撐瑞幸未來更多門店的發展,供應鏈上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齊?
黎輝:我們供應鏈的上游,很多都是農產品,這些品類在以前并沒有比較成型或者規模化的供應鏈能力。隨著瑞幸的產品創新和規模不斷擴大,我們也在不斷拓展更多的原料品類,這些都涉及新品類的供應能力,我們一直在不斷補齊。
像椰子,現在瑞幸消耗的椰子占整個中國規模化以上餐飲to B商用業務椰子用量的70%。生椰拿鐵剛推出的時候,很快原料就告急,上游的供應鏈不是很成熟。今年我們推出“原產地”計劃,上半年我們在印尼“拿”了一個島,專門給我們供應椰子,我們還要把供應商也帶過去,投資或者幫助他們,提升椰子加工能力。
還有設備,比如咖啡機是一個很小眾的市場,原來我們用的都是國外品牌,未來我們也要進一步將這方面的供應鏈做成熟,包括培育國內廠家等。
所以,我們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咖啡品牌,其實還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去補齊。
《中國企業家》:最后一個問題。瑞幸不是行業老大的時候,作為追趕者,有很多騰挪空間,可以對標其他頭部品牌。現在瑞幸成為被“圍攻”的對象,攻守易位。你認為在未來的競爭中,瑞幸的勝負手應該是什么?
黎輝:這個市場沒有一招鮮,沒有勝負手,真正的勝負手來自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專注,來自整個系統體系的能力,它不能有短板。
我們屬于現制飲品市場,面向龐大的消費者群體,要有品牌,同時不斷地進行產品研發,推出新產品,但和快消行業又不太一樣,要即時交付,要關注消費體驗。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既重品牌,又重運營,還要重產品的生意,是一種挺獨特的產品形態。
咖啡是一個線下的、鏈條很長的重生意。從供應鏈,到產品,到門店,再到交付,還有客戶運營、品牌運營、內部管理體系、人才體系等等,這是一條非常長的鏈條,在整個鏈條中不能有任何一個短板,因為一個短板就決定了你能力的上限。
瑞幸現在最大的優勢,或者說我們希望能夠成為瑞幸最大優勢的,就在于打造一個系統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