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品牌兒童電話手表的一系列社交功能催生灰色產業鏈。好友點贊高、級別高的賬戶受到追捧,甚至被以一定金額交易。在孩子們的交際圈中,這種“點贊”也蘊含隱形價值,成為“社交貨幣”。讓人擔憂的是,付費代運營、刷贊小程序等“網絡灰產”出現在部分中小學生的生活中。孩子們的注意力本應是培育創造力的、充滿想象的海洋,而非商業市場的下一片“藍?!?。
值得肯定的是,電話手表的誕生和迭代的過程中,一些功能可以說是想家長之所想,打電話、發信息、實時定位等,同時也開發出了一套機制方便家長管理,一鍵防護守護了孩子的安全。但是社交功能向低齡化發展,甚至引入一些“游戲規則”,可就僭越了其特有的“職責”。
電話手表的使用者以低齡兒童為主,主要功能應當保持在“聯系”和“安全”范疇內,孩子們的“社交”應該更多在真實的現實中,而不是從小起就成了“網絡原住民”。設備為孩子提供了一個網絡世界的窗口,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在這方廣闊的網絡空間里,有著超乎未成年人心智的“誘惑”。一旦社交屬性中包含了“成就”“競爭”等令人著迷的游戲元素,就很難保持其純粹性,而不可避免地向商業屬性靠攏,點贊、等級也就有了“價值”。也許其衍生出的各種“灰產”并非設計初衷,但不可否認,網絡空間的利益體系“下沉”至此,正是植根于這種需求之中。
有人辯解說,廠商或者內容平臺構建者只是設計了規則,怎么使用是用戶的事,這種觀點屬實有些詭辯。自我控制、理性判斷和預見后果的能力較弱,是未成年人的共性,家長、商家、監管需共同維護一個良性的環境,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追求“用戶黏性”、構建“社交生態”的商業實踐,必須劃定清晰的底線,不能將尚未具備完整判斷力的未成年人,簡單地視作商業目標與數據流量。
從傳統媒介到隨處可見的梯屏、戶外屏,從手機軟件到各類游戲,一套“注意力經濟”的邏輯被商家廣泛應用,以精心設計的商業策略引導付費和轉化?;ヂ摼W時代,人們可能難以完全跳出這樣的商業環境,但需要警惕的是其過度延伸。電話手表的核心價值是安全守護,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也要有相應的邊界,而不應成為攫取少年兒童注意力的窗口。
評論員 劉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