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 鵬
1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物流數據開放互聯 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實施方案》圍繞夯實物流數據開放互聯基礎、推動物流公共數據開放互聯和促進企業物流數據市場化流通利用等方面提出十二條具體舉措,以深化物流與信息流、資金流整合,打通多式聯運數據堵點,優化物流資源配置,釋放產業賦能潛力。
物流作為實體經濟的“筋絡”,是串聯生產與消費、銜接內貿與外貿的關鍵所在,其能否高效運轉直接關系到經濟循環是否暢通。在筆者看來,此次政策精準切中物流領域長期存在的“信息孤島”痛點,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與數據協同機制,切實提升行業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物流成本的系統性優化。
一方面,在資源配置層面,一條完整的供應鏈串聯起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多個主體,各環節互為利益共同體。數據的開放互聯打破了以往各主體間的信息壁壘,從而推動彼此建立更緊密的協作關系。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將使得供需對接更精準,貿易合作撮合更高效,不僅減少了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商機流失,更能推動供應鏈各環節形成協同發力的盈利共同體,實現整體收益的提升。
另一方面,在成本優化層面,數據開放互聯的深層價值更為凸顯。庫存成本與運輸成本往往是物流鏈條中的兩大核心支出,常常面臨因供需錯配導致的庫存積壓、運力浪費等問題。數據的核心作用在于通過精準捕捉市場供需變化,實現庫存與需求的動態匹配,以及運力與貨運訂單的高效對接。這種精準匹配從根源上避免了不必要的庫存堆積和空駛運輸,推動物流成本從“被動控制”向“主動優化”轉變。
不過,在筆者看來,要想充分發揮數據開放互聯的價值,當前仍需跨越三大現實障礙。
其一,數據標準亟待統一規范。當前不同物流主體、細分行業的數據格式差異顯著,部分數據還存在準確性不足、更新滯后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數據的互通性與利用效率。
其二,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壓力突出。物流數據中既包含企業的商業機密,也涵蓋大量個人信息,如何在保障數據開放共享的同時筑牢安全防線,實現開放與防護的動態平衡,是推動數據開放互聯的過程中必須攻克的問題。
其三,技術適配的成本壓力較大。中小物流企業普遍存在信息系統老舊的問題,現有系統與公共數據平臺的兼容性較差,而系統改造、技術升級需要持續的資金與技術投入,這讓眾多中小企業在融入數據生態時面臨不小的阻力。
在此背景下,推動物流數據開放互聯仍需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構建開放有序、安全可控、收支均衡的物流數據應用生態。
首先,在數據標準構建上,可由主管部門牽頭,聯合行業協會、頭部物流企業、技術服務商及科研機構成立物流數據標準委員會,分層分類制定行業標準及數據質量評價機制,通過物流樞紐城市與重點行業先行先試,分階段推進全領域落地;其次,在數據安全共享上,對數據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并借助數據加密、脫敏處理、訪問權限管控等安全技術,搭建統一的物流數據安全共享平臺,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最后,在助力中小企業融入上,可設立專項補貼,對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改造、技術升級項目給予資金支持,減輕前期投入壓力。同時,可搭建公益性技術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系統適配改造指導、免費技術培訓、低成本云服務等支持,幫助企業快速對接公共數據平臺。
物流數據的開放互聯不僅是降低成本的工具,更是推動行業從傳統“規模擴張”向現代“質量效益”轉型的重要引擎。隨著各方合力不斷凝聚,當前面臨的標準不一、安全顧慮、中小企業融入難等障礙有望逐一破解。一個數據驅動、協同高效、韌性強大的現代物流體系將加速形成,進而成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