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玄同
在一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如果跑得不夠快,優勢可能很快會變成劣勢。中國鐵路用“長期主義”的堅守,編制了超過16萬公里的鐵路網。不管是加快建設速度,還是提高運行速度,都在以一種穩扎穩打、聚沙成塔的態度,做困難但正確的事。
據媒體報道,經過一段時間的線路提質改造,11月5日,廣深城際鐵路正式提速至時速200公里運營。從始建于1911年的廣九鐵路華段,到廣東首條雙線鐵路的誕生;從160公里時速的突破,到掃碼乘車的智能化轉型,變化的數字背后,承載著百年鐵路的厚重傳承。如今,它以更快的速度重新啟程,卻遠非終點。提速背后,既是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的縮影,更是千萬人日常出行的訴求。
從成效來看,提速釋放了運能的潛力,也重塑了時空的距離。多年來,廣深城際以160公里時速運行,運能尚未充分挖掘。據了解,提質后線路最高時速達200公里,不僅緩解了高峰客流壓力,更通過密集車次編織出一張高效通勤網。數據顯示,自11月5日起,每日開行動車組列車178列,平均間隔13分鐘,高峰時段最短僅5分鐘;其中廣州東至深圳站的直達列車增至38列,高峰時段半小時一班,廣州東至福田站增至36列,精準匹配商務需求。新塘站日均???40列,光明城站由31列增至47列,直接服務于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深圳光明區分會場賽事。一趟趟加密開行的列車,讓“快”不再是冰冷的指標,而是融入生活的便捷節奏。
除了速度提升,票制創新也為提速增添了溫情底色。廣深城際延續市場化票價機制,根據不同客流實行分席別折扣,最低至公布票價的7.5折。針對高頻旅客,推出30日/60次定期票產品。以廣州白云站至深圳站區間為例,最低折扣6.2折;廣州東至深圳站二等座30天60次定期票最高可省1782元,優惠幅度達38%。同時,單次票服務優化為憑身份證或二維碼“即到即走”,旅客無需提前取票。從這種靈活設計,可以窺見鐵路部門對民生需求的深度洞察。它縮短的不只是旅途時間,更減輕了心理負擔,讓出行回歸享受一段旅途。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提速的輻射效應。提質后,廣深城際通過廣州站、廣州東站、深圳站等樞紐,無縫銜接京廣、贛深、廣深港等國家高鐵干線。廣州站向北延伸至廣州白云站、廣州北站,向南經樟木頭站與莞塘廣聯絡線、贛深高鐵相連;廣州東站銜接廣汕、贛深高鐵;深圳站連接廈深鐵路;深圳北站貫通廣深港、京港高鐵。這種串珠成線、連線成網的布局,讓粵港澳大灣區民眾的出行真正“近在咫尺”。同時,提質后的廣深城際承擔著跨境暢通的戰略使命。通過深圳站與羅湖口岸步行換乘,或廣州東站直通香港西九龍站,香港居民可便捷抵達廣州城區。這不僅打通了穗港市中心間的交通動脈,更以“57分鐘通勤圈”推動人流高效流動,成為大灣區深度融合的新橋梁。
每一次提速,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攻堅。高速度的背后,是鐵路人對線路、橋梁、牽引供電、通信信號等設備的全面整治,從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體系,到通過綜合試驗驗證時速200公里運行的穩定性,一個個舉措背后源于對“安全無小事”的敬畏,更是對“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薄弱地區覆蓋和通達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部署的扎實回應。
廣深城際的蛻變,不只在147公里的軌道上,提速也不只是旅時縮短了57分鐘。而是借由此將速度轉化為民生福祉的提升帶、區域發展的催化劑。在大灣區建設的宏大敘事中,以未來的每一次發車,構筑通往協同共榮的新起點。
(責任編輯:佟明彪)
手機看中經
經濟日報微信
中經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