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能讓青絲變成白發,能讓幼苗長成大樹,也能讓一名鐵路青年,把自己活成鋼軌旁最堅實的坐標。廣鐵集團婁底工務段新化線路車間的陳善文,用42年的朝朝暮暮,在鐵軌延伸的方向,書寫了一曲平凡勞動者的贊歌。這場簡樸而溫馨的歡送會,送別的是一位退休職工,致敬的卻是一種穿透歲月的堅守,一種值得珍視的工匠精神。
在鐵路發展的滾滾洪流中,陳善文的故事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藏著最動人的人生刻度。1983年參加工作至今,他的足跡遍布車間管轄的每一公里鋼軌,從普速鐵路到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鐵路,他見證了鐵軌的升級換代,也用雙手守護著每一趟列車的安全。酷暑盛夏,他頂著烈日進行鋼軌檢查,汗水浸透工裝卻從未停歇;寒冬臘月,他冒著嚴寒參與線路除冰,雙手凍得通紅仍堅守崗位。42年間,200余處線路隱患被他精準排查,80余次重點任務他沖鋒在前,“先進生產者”“安全標兵”的榮譽,是對他日復一日嚴謹與執著的最好嘉獎。
這樣的堅守,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車間支部書記口中的“老黃牛、頂梁柱”,車間主任提及的“傳幫帶”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堅守背后的溫度。陳善文總結的“看、測、敲、聽”線路檢查四字法,成為職工培訓的重要經驗;他手把手帶出的10多名年輕職工,如今已成為車間的技術骨干。這種“把經驗留下來、把精神傳下去”的傳承,讓個體的堅守變成了群體的力量,讓行業的根基愈發牢固。鐵路運輸的安全暢通,從來都不是某個人的功勞,而是無數個“陳善文”們接力守護的結果,是老帶新、傳幫帶的行業傳統結出的碩果。
更讓人動容的是這場歡送會傳遞的人文關懷。沒有鋪張的排場,卻有真摯的話語;沒有貴重的禮物,卻有沉甸甸的敬意。支部書記的“常回車間看看”,車間主任的“新生活的起點”,同事們送上的鮮花與紀念品,這些細節讓退休不再是冰冷的告別,而是溫暖的銜接。對于勞動者而言,最珍貴的認可從來都不是物質的回饋,而是自己的付出被看見、被銘記、被尊重。新化線路車間用一場簡單的歡送會,詮釋了“以人為本”的真諦——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的堅守,珍視每一段與企業共成長的歲月,這樣的人文關懷,正是企業凝聚力的源泉,也是社會文明的底色。
陳善文的故事,是千千萬萬基層勞動者的縮影。在我們身邊,有太多像他這樣的人,他們扎根一線,日復一日重復著看似平凡的工作,卻用堅守與執著,撐起了行業的發展,守護著社會的運轉。他們是鐵路線上的養護工,是城市里的環衛工人,是工廠里的技術骨干,是田間地頭的耕耘者……他們沒有聚光燈的照耀,卻用汗水澆灌著歲月,用奉獻書寫著擔當。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偉大從來都不是遙不可及的標簽,而是藏在每一個平凡日子里的堅守,藏在每一次認真履職中的執著。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但陳善文們身上的工匠精神永遠不會過時。這種精神,是對職業的敬畏,是對技術的精益求精,是對責任的勇于擔當,更是對傳承的自覺踐行。在追求速度與效率的當下,我們更需要珍視這種“慢下來”的堅守,更需要弘揚這種“傳下去”的精神。企業需要為這樣的勞動者搭建成長的平臺,社會需要為這樣的堅守者送上掌聲與敬意,讓工匠精神成為時代的共識,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人生的價值。
鋼軌無言,歲月有聲。陳善文42年的堅守,早已化作鐵軌上的年輪,刻進了鐵路發展的歷史,也印在了同事們的心中。退休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告別不是遺忘,而是精神的傳承。愿每一位堅守者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愿每一種工匠精神都能被時代永遠銘記,愿我們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堅守初心,綻放光芒,讓每一份付出都成為歲月最動人的勛章。(何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