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胡 銳
走進銅陵有色金屬集團金冠銅業分公司,隨處可見的智能驅動設備、往來穿梭的AGV小車、數據躍動的車間中控大屏等,共同勾勒出一幅現代工業圖景。
作為典型的傳統產業,冶金以往給人的印象是“老笨黑粗”。如今,在這座年冶煉陰極銅達68萬噸的超大型冶煉廠里,從備料到熔煉,從電解到運輸,各種AI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已讓傳統冶金產線發生根本性變革。
由銅精礦熔化而成的液態冰銅,是銅冶煉的中間產物,含有銅元素和多種雜質。
記者在金冠銅業雙閃冶煉車間看到,操作人員打開冰銅排放口溜槽蓋板上的檢測孔,側上方的成分檢測儀射出激光,冰銅很快氣化,不到2分鐘,通過分析光譜差異,儀器就能精準測量出冰銅中銅、鐵、硫等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并顯示在車間中控室電腦屏幕上。
“傳統的X熒光分析儀解析冰銅成分至少需要1小時。”身著灰色制服的雙閃冶煉車間副主任王俊杰說,“這是我們智能冶煉系統的一個應用場景,智能冶煉系統就像一群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不僅能實時精準測量,還能迅速決策,為技術人員推薦最佳的工藝參數,如調整熔爐的供氧量、熔劑配比,有效解決了人工分析決策的時滯問題。”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作為一名冶金技術工人,這讓我倍感振奮。”王俊杰說,通過科技力量優化傳統產業大有可為。
王俊杰介紹,冰銅出爐后經吹煉去除雜質,就成了粗銅;粗銅經陽極爐精煉提純后澆鑄成陽極板;陽極板經電解成為高純陰極銅,含銅量將在99.99%以上,變身新能源時代重要的工業原料。
在金冠銅業分公司電解車間內,上方冶金專用行車正在穩穩移動,一次可吊起數十塊電解銅板,排列有序的電解槽上也有玄妙,房頂紅外攝像頭等感知設備正在不間斷檢測槽間實時電流情況,并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同步到電解車間智控大廳。
“銅電解過程中容易出現短路,影響產品質量,加重電能消耗,傳統方法是人工加儀器檢測,費時費力,經過智能化改造,我們能及時發現短路情況、精準定位短路位置,加快故障處理進度。”金冠銅業分公司主要負責人鮑鎮說。
銅產線上的系列“AI變革”,不僅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還在經濟、生態、社會等各層面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鮑鎮舉例說,公司運輸物料的皮帶運輸機自從裝上了AI智能巡檢系統,能精準識別堵料、異物、跑偏等異常工況,保障了設備的穩定運行,年增經濟效益130多萬元。
此外,在銅冶煉副產品硫酸的生產車間,以往硫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熱能都白白散失了,自從新增低溫余熱回收系統,利用高效回收的余熱產出低壓蒸汽進行發電,實現年發電量約1億度,有效減少了能源費用支出和碳排放。
作為熔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的老牌銅企,銅陵有色金屬集團目前已成長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這為我們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指引。”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董事長丁士啟說,集團已制定下一步智能化發展規劃,將持續打造智能礦山、智能工廠,推動銅產業高質量發展。
銅產線上的“AI變革”,是安徽產業數智化轉型的生動縮影。安徽省工信廳數據顯示,通過“智改數轉”組合拳,目前全省規上工業企業已100%啟動數字化改造;截至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已累計培育基礎級智能工廠1129個、先進級智能工廠284個。